郝量“潇湘八景” “新倾向-王海洋”双个展亮相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
11月4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在中展厅呈现个展“郝量:潇湘八景”,展览展出郝量近年创作的水墨作品八幅。同期开幕的展览还有“新倾向-王海洋”。

郝量“潇湘八景展览现场”

当天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
本展览是郝量的首个机构个展,呈现艺术家近期以“潇湘八景”为题材而创作的8件尺幅为387厘米x 184厘米的绢本水墨绘画,围绕这一主题寻找8种不同的切入点构建古今交织的山水时空,探讨“绢本绘画”与相关历史文本及理念之间的联系,把握该艺术实践的内在演变逻辑,并将其线索置于全新的时空构造与当代语境中。作品被陈列在壁龛式的展柜里,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在当代视野与中国绘画遗产之间建立某种对话。

《潇湘八景——雪色》 387 x 184 cm 绢本水墨 2014-2015

《潇湘八景——瞬息》 387 x 184 cm 绢本水墨 2014
郝量一直专注于探寻作为文化概念的“潇湘八景”的历史演变逻辑与当代文化表达之间的张力。在地理上,“潇湘”泛指湖南省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潇湘八景”的相关母题并非某处实地自然风光的写照,而是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在内的泛东亚艺术实践的母题,在不断的建构与阐释中演化出多元的面貌——公元10世纪以来,董源(公元934年—公元962年)、宋迪(约1015年—约1080年)、牧溪(卒于公元1281年)、安坚(约1400年—约1470年)、相阿弥(卒于公元1525年)、文徵明(公元1470年—公元1559年)、狩野松荣(1519年—1592年)等人不断赋予这一题材以多样化的视觉形式。郝量试图在“阐释学”的意义上对其进行某种建构与再造,在深入研究中西方绘画、文献的基础上,将“当代感知”融入这一被历代文人反复歌咏的题材,在借鉴、戏仿既有范式的同时发展出极具个人风格的语言。 对于郝量,绘画平面不仅是空间与时间呈现的物质载体,更是思考时空观念的媒介。与“可居可游”的传统中国画理念及线性透视空间不同,郝量的绘画凭借构图、造型、色彩、光影变化等手段制造多层次的视角,传达某种非线性、不稳定的时空观感。譬如,在《潇湘八景——万化》中,郝量试图描绘由秋入冬、雨过天晴的场景,反映万物流变的动态过程,从而呈现时间化的动态空间;他构建了多重透视关系,将海、河流、山川、云雾等意象并置于相对“扁平”的空间之内,并以“竹子”这一传统元素作为画面前景而干扰观众试图深入画面的视野。在《潇湘八景——卧游》中,郝量则将平面的地图图式与山水景观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的扭曲、压缩与不同季节景物的嫁接赋予“观看”以某种抽象性,从而反映“卧游”这一“神思的观看”对线性时空的解构。 在探索时空观念的基础上,郝量亦通过对于既有文本素材的挪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索作为历史观念的绘画,注重挖掘传统元素之中所蕴含的可能性。在《潇湘八景——遗迹》中,郝量以“仿古”的概念为出发点,凭借图式与文本描绘、标记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中国画图像,并融入现代元素,将不同向度的时间符号直接呈现在同一画面中,从而表现“遗迹”与“当下”,乃至“未来”之间的互文性。在《潇湘八景——士游》中,郝量依据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以及《徐霞客游记》的文本,在错综的空间结构中勾勒出“壮游”的足迹,不仅实现图像与文本的相互转化,亦通过探讨古代士人及其笔下山水之间的关系而反思某种“天下观”。

《潇湘八景——士游》 387 x 184 cm 绢本水墨 2016

《潇湘八景——寰宇》 387 x 184 cm 绢本水墨 2016
以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潇湘八景”为题材,郝量致力于通过研究性的工作方法开发传统技法、材质与范式的内在潜能,通过时空的变换与文本的借用而丰富这一不断演化的视觉母题,从而介入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论题。

《潇湘八景——卧游》 387 x 184 cm 绢本水墨 2016

展览现场每间房子都有四件作品
王海洋依据“定格绘画”的基本形式与逻辑进行实验性的影像创作。“新倾向:王海洋”,展出艺术家耗时巨大、由成百上千帧画面组成的定格动画作品《墙上的尘埃》,以及5件实验性的影像作品:《存在的证明》《交流》《金色呼吸》《我抓住了此刻,还是此刻抓住了我》《无形的手》。《墙上的尘埃》是“动画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延续了作品《双面菲克雷特》(2012年)、《弗洛伊德、鱼和蝴蝶》(2009年)独特的创作语言与风格,呈现了虚拟的男性形象菲克雷特的超现实世界——该世界中充满了摇摆于孤独、古怪、荒诞与情色之间的意象。近期,他将定格动画的基本语法运用到影像创作中,在监视器上展现持续播放的短片,探索痕迹、时间、意识、偶然性等因素在这种形式中的特殊视觉呈现方式。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完成均反映了王海洋尝试压缩与延长时间的双重意图,并融入了艺术家自身的生活经验。

王海洋的展览分成两个房间

外面的一间展示了他电视装置影像作品
王海洋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试图结合绘画与动画的双重形式而扩大两种艺术规范的修辞学范畴,依据“定格绘画”的基本形式与逻辑进行实验性的影像创作。在《墙上的尘埃》中,王海洋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在砂纸上通过粉笔而建构出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想象世界,以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式(Sergei Parajanov)的影像语言在元素与元素的缝隙中制造某种隐晦的诗意。在此,每一静帧中的意象及符号本身具有多义性,构成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能指链,在先行后续的“痕迹”中不断建构并擦除自身。 2016年,王海洋创作了5件在监视器上持续播放的实验影像作品,试图开辟另一条思考的路径;这些作品的基本形式逻辑、语法仍然是“定格动画”式的:通过展现“痕迹”的持续性生成与消解,从而向时间、存在等观念性的主题进行发问。


展厅现场
在作品《我抓住了此刻,还是此刻抓住了我?》中,王海洋聚焦于瞬时时间与时间绵延之间的张力,在砂纸上书写、记录即时的时刻,随即用橡皮擦除上一“时刻”,让时间的“痕迹”与擦除时间的“痕迹”同时存在于静止的画面上。王海洋亦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影像实验相结合。譬如,在《存在的证明》中,他使用钙片将砂纸涂成白色,随后以黑色的炭笔在其上画圈,直至其侵入整个画面。“钙片”与艺术家的生存经历有关,甚至隐喻某种不可违抗的力量。黑色炭笔与钙片的“痕迹”不仅相互影响、改变,亦似乎在进行着某种对抗,仿佛影射了艺术家自身的生命轨迹。以类似的方式,在《金色呼吸》《无形的手》《交流》中,规则之下的偶然性、因行动主体的缺席而产生的语义含混,以及交流的界限均以隽永而丰富的方式体现出来。 “定格动画”不仅是王海洋所熟习的创作形式,更奠定了其运动影像实验的基础。他试图在虚构的静止图像与实拍的运动影像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并不断消解这种关联的稳定性。

王海洋 《交流》 影像 尺寸可变

王海洋 《金色呼吸》 影像 尺寸可变
两场展览均于2017年1月8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