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天艺术中心新展,带你探索“边缘阶段”
6月22日,山中天艺术中心带来最新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
展览源自策展人在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艺术领域的长年研究,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在机器学习和新媒体层面的意义与启示。展览通过对六位来自不同国家、跨越代际、多元学科的艺术家创作进行解读,探索当下时代的人机关系及其存在的意义。展出作品涵盖绘画、摄影、综合材料装置、影像、雕塑等一系列传统与新兴媒介作品,包括范冉冉(1988年生于湖南)、陆明龙(1982年生于法兰克福)、乔汉娜·赖希(1977年生于明登)、于尔根·斯塔克(1978年生于多伯卢格-基希海恩)、王拓(1984年生于长春)以及谢南星(1970年生于重庆),以此将东西方视角相互融合至同一框架中,跨越文化的边界和时间的局限。








展览现场
展览研究是由相关本质性问题而形成,例如“人类大脑如何连接?如何学习、储存和处理信息?”、“伴随技术的进步,大脑神经元回路如何演变和发展?”、“在即时数字互联和瞬息万变的当下时代(VUCA环境),个人和集体身份将会如何转变?”

范冉冉《噎》 互动装置(3D打印、树脂、丙烯酸、电机、微控制器、乙烯基、木材、金属、弦线),观众参与行为作品 2024

谢南星《明信片No.6》220×220cm 布面油画 2015

于尔根·斯塔克《光之素描(贝母属/象棋花)》40×70×120cm 花瓶、A4 素描本、基座 2020
神经解剖学家吉尔·伯特·泰勒从生物学角度将人类定义为“会思考的感知生物”。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普遍存在的快节奏技术变革之中。我们的物理与数字存在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空间,在感知亦或表现层面,正变得逐渐完整且愈加强化。 这导致对于自我和外界的感知在生理和认知层面正历经着巨大转变,个人身份和集体意识被转化形成“远超科幻想象”的合成性与增强式体验。

陆明龙《爱道》高清视频、立体声 83分钟 2019

乔汉娜·赖希《面部检测》4K视频(3840×2160)2分44秒 2018

王拓《痴迷录》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 20分31秒 2019
展览同期将举办一系列现场和在线对谈,艺术家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并与策展人和来自艺术界、学术界,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受邀嘉宾进行对话。开幕当天,艺术家于尔根·斯塔克和范冉冉将分别开展场域特定行为表演。
展览将持续至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