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心当代”第三届 以更开放性的视野讨论海派水墨艺术
“境心当代”是华府艺术空间每两年举办一届的项目,至今已走向第三届。5月30日,蔡广斌、柴一茗、陆春涛、仇德树、王天德、邬一名六位艺术家携近作在该空间继续开启海派水墨艺术的讨论,同为上海地区从事水墨创作的艺术家,以不同媒介、主题及关注点生发新的对话,以此为观察点对海派的水墨艺术做切片式的研究。
邬一名作品,该展览开幕当天其最新个展在香格纳北京空间举行
2915年作品《行道树之二》局部
“境心当代”这一概念是华府艺术空间六年前提出,“境”可以是环境、心境、多种境况;“心”意为血液深处流淌而出的观点与思考;“当代”则不属于特定的时间范畴,仅代表一个时代。据空间负责人吴放介绍,本届项目较前两届相比有以下两点不同。
王天德作品
《HOUSHAN+NO.15+HLAT013》局部
第一, 研讨会方面,前两届空间会邀请艺术专业内的专家、学者参与并对作品加以点评,嘉宾包括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史论系教授、专业艺术评论家等,对于作品的认知与看法会比较趋同;而本届空间希望可有别于以往出现“不一样的声音”,研讨会由上海知名媒体人林明杰主持,参与嘉宾来自上海各地区的不同领域及关注点的媒体,如,中国艺术品网总经理陈强、乐评人及影评人兼诗人身份的孙孟晋、《新闻晨报》记者詹皓、《东方早报》记者顾维华、东方网记者方翔、《新民周刊》社长及主编丁曦林。仅有《艺术当代》杂志主编徐可一人来自当代艺术的专业范畴。媒体人站在各自视角观看并理解水墨及海派艺术的传承,空间不对嘉宾的发言议题有所限定、也不再局限于艺术专业内部课题性较强地去分析水墨艺术,而是秉承开放性心态向社会提出一个议题,共同思考美术如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当下的水墨创作对未来时代的延续性等。
蔡广斌作品
2015年作品《自拍.山》局部
2015年作品《自拍.过西湖》局部
第二,举办三届以来,每一届艺术家名单均为六位,全部自上海地区,本届中唯一一位年长的艺术家为仇德树,空间特别选择了艺术家1982年以中国传统的“印”进行创作的作品《心印》,以提示其创作演变的历程。其他参展艺术家则没有变动,比如邬一名参加过两届,柴一茗是新增的参展艺术家,之所以选择他,吴放表示,最近艺术家的创作面貌有比较大的变化,与之前画风有明显区别,“从作品《神仙传》系列可以看出,艺术家到现在的年龄又回归到更多的笔墨意味。”
仇德树2013-2014年作品《聚彩山景》
《聚彩山景》局部
仇德树2014年作品《裂变》
《裂变》局部
仇德树1982年作品《心印》
《心印》局部
另据介绍,下一届的“境心当代”将对“上海”的概念加以拓展,会涵盖长江三角洲甚至在未来会囊括到北方的创作者,随着区域性的改变,旨从对海派的水墨艺术中发现更多深层次可供探讨的话题、以及文艺在不同时代的使命。
陆春涛2015年作品《荷塘.2015》
《荷塘.2015》局部
陆春涛2015年《荷塘.2015》
《荷塘.2015》 局部
林明杰作为本次展览的研讨会主持,他坦言对其中一些参展艺术家并不熟悉,空间选择展出的作品也并非当下市场追捧的水墨符号,而是安心创作、有自己追求的艺术家。他认为,海派艺术概念不是局限于上海本地,而是从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他提到两方面:第一,上海是两种不同文明碰撞的最前沿地带,上海有着独特的法律环境、现代城市的游戏规则、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同精英阶层汇聚于此,这其中有传统海派文化精英的家庭背景,这类人本身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同时容易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或艺术风格,其创作懂得融合中西文化的精髓,是一种自信的文化心态。当代水墨就是在新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得以自然萌生,尤其是文革后,被压抑太久的思想、人性追求突然迸发。第二,同样需要看到存在的问题,这种迸发的起点并不高,在当下艺术家并不需要去弥补过去时代造成的缺憾,而在于更多创新性,这也势必对洋山寨保持警惕。“基于农耕文明的文化形态需要创作者去引领,起码要先锋精神的艺术实践与人格勇气。”
柴一茗2014作品《神仙传 3》
《神仙传 3》局部
该项目将持续到6月30日。此外,华府艺术空间于去年举办过“极光墨海”群展项目,艺术家在赴南极创作之前在该空间也曾举办一档群展,到南极之后艺术家的写生与速写作品在当地的游轮进行展出。据介绍,今年9月26日该项目将移师北方,在今日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