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哭·乐·园”亮相唐人 以艺术之名和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谈谈
10月27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推出艺术家马文个展“哭·乐·园”,以五个展厅,展出了马文2009年至今的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等不同媒介。
展览现场,黑色的《哭·乐·园》
马文1973年生于北京,十几岁时便赴美求学。她的实践不仅局限于艺术圈:马文同时也是一名导演、视觉总监,她是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七人核心创意小组成员之一,水立方的灯光设计就出自她之手。同时,马文还是《惊园》的导演、视觉总监和共同编剧,这部以昆曲和歌剧形式对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进行诠释的装置歌剧于2015年获欧洲“今日音乐剧场”国际大奖,并在多个国家和艺术节巡演。
马文(中)和工作人员在《哭·乐·园》现场
走进展览现场便是一片墨色的花园,这让人想起马文2012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空中墨花园”。在这一片黑色的杜邦纸创造的花园中,隐藏着三颗铜制的“果实”,造型如同女性臀部,又类似男性生殖器。满地的黑色“丛林”似乎不断向中间靠拢、挤压,让光线本就不充裕的展厅内显得更为逼仄。
《哭·乐·园》(局部) 装置 杜邦纸、铜、机械装置 2018
但穿过这篇黑暗的“森林”后,如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此时来到了一片白色的世界。如果说黑色的《哭·乐·园》是挤压的,那么白色《哭·乐·园》给人的感觉则是像四周伸展。此刻,头顶上方也有一个铜制“果实”,和黑色《哭·乐·园》中的一样。但是在这里,白色铜“果实”在机械手臂的操纵下如荡秋千般做着抛物线运动。不时有观众担心会被它扫到头顶——而事实上,这枚“果实”的焦点和地面至少有2米左右的距离。而在展厅的角落,两名女工在现场进行剪纸。继续为这片白色的《哭·乐·园》添砖加瓦。而这两名女工,实际上是马文聘请的廉价劳动力。其实这一举动的来源是2017年北京大火后清退“低端人口”,马文说道:“那些被视为‘低端人口’的外来务工人员,真的和我们就有很大区别吗?艺术品在很多人看来是高端产品,但是艺术家工作室也随时面临清退……高端和低端,本就是一件矛盾又复杂的事。”马文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坚韧,用艺术的形式对着这个世界发声。
《哭·乐·园》 装置 杜邦纸、铜、机械装置 2018
作品细节
由于年少便到异国他乡,马文也受到东西方跨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惊园八境》中,她在镜面上用墨作画。水银镜子是西方的产物(东方的镜子是黄铜),而水墨则是东方的传统;西方的夏娃和东方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分立在画面两端,同时马文导演的《惊园》的场景,和《游园惊梦》也出现在画面中……据悉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是美国的川普上台,马文深感郁闷。正是在这种情绪下,她绘制了这件作品,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惊园八境》 墨、漆、亚克力板、纸、投影仪、动画 2017
《惊园八境》中的夏娃
《惊园八境》中的伏羲、女娲
《惊园八境》中的《游园惊梦》经典场景
除了装置作品,展览现场也展出了马文2009年和2011年的影像作品。创作于2009年的《脑海风尘》中,画面上先是经由艺术家之手,以水墨绘制的形式诞生了一个人和一匹马,紧接着,背景不断改变,或是雪崩来袭,或是惊涛骇浪;或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或是漫天风雪的凛冽极地……无论环境如何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保持前行的人和马。另一件马文创作于2011年的《梦境》,将一些梦的片段,以水、墨进行流动处理,营造出了一个超现实的水墨梦境。展厅中的背景音是粗重的呼吸声,并且偶尔伴着梦中的呓语。
展览现场
《脑海风尘》 单频有声录像 10'40,2009
《梦境》 双频有声录像 7‘21 2011
而展厅的尾声,或许是一个不适宜儿童、孕妇、老人和心脏病患者的空间。这件名为《静电雪》的作品,营造出了一个让人极为不适的、混沌无序的空间。快速频闪的灯光让展厅迅速明暗,如闪电撕裂了夜空,又如电焊的火花四溅,这对眼睛与心脏都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伴随“电闪雷鸣”“天雷地火”,头顶的鼓风机中不断飘下黑色的“雪片”。与此同时,这是一个四周都是镜面的密闭空间,因此“闪电”和“雪花”被无限延伸放大,没有尽头。此刻你只想迅速逃离出这片来自四面八方的压抑。而当你看完展览,走出这个展厅,或许你的头发、衣服将黑色的“雪片”带出了空间;而与此呼应的,是黑色及白色《哭·乐·园》中的创作材质杜邦纸,或许也会由于观众的好奇,或是女工在现场剪纸所产生的碎屑,而被来者带走。因此,当你看过这个展览,总会带走点什么。而这种“给”和“拿”,亦被马文看成是一种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交流。
《静电雪》现场
《静电雪》,无限的镜面,快速频闪灯光,从天而降的黑色“雪片”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5日。或许你可以选择在展览尾声时再来看看,白色的《哭·乐·园》,届时又将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