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充满想象的实践就是一个个引子

作者:刘霞 2018年7月15日 资讯展览
艺术家徐冰被广泛认知,源于他的那些“文字艺术”,介于可读与不可读之间,介入新中文书法与新英文之间,那些“天书”和“地书”。让徐冰更被广泛的认知的,是在大全球化大背景下,他对文化以及社会进程的思虑。而回看徐冰三十多年的创作,从策展人林似竹的角度来看,徐冰有着和每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相似的文化来源——“自然”。
墨斋总监余国梁为客人导览
墨斋总监余国梁为客人导览
徐冰(左)与林似竹(右)
徐冰(左)与林似竹(右)
在7月14日,于墨斋ink studio开幕的徐冰个展“徐冰:文字与自然”中,从徐冰1980年代早期的版画作品一直到近期创作的“文字写生”作品,在艺术家近三十年创作的时间线索上,深入挖掘了徐冰作品中同“自然”的联系。这次展览由墨斋创始人之一的林似竹博士担任策展人,通过艺术家不同概念的六种创作方式,讲述艺术家对于“我们文化中最核心、也是最特殊的一部分”进行的系统式探索。
徐冰(左)与林似竹(右 )镜头取自纪录片《墨咏:徐冰的符号学》 2016
徐冰(左)与林似竹(右 )镜头取自纪录片《墨咏:徐冰的符号学》 2016
徐冰与墨斋画廊负责人之一的林似竹的缘分,开始于1990年,徐冰接受邀请移居美国,并在威斯康辛大学任教期间。随后1991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Elvehjem博物馆,徐冰和林似竹共同筹划了徐冰在亚洲地区之外的首次博物馆个展。2001年,徐冰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亚洲艺术部门ArthurM. Sackler美术馆的徐冰重要个展“文字游戏:徐冰的当代艺术”,同样是同林似竹的合作。在这次展览上,展出了徐冰里程碑性的装置作品《天书》和《英文方块字书法》,以及《书法教室》的新版本,并且展出了徐冰的全新装置——《鸟飞了》、《读风景:文字的花园》和《猴子捞月》。在同徐冰结识的这些年中,林似竹不仅著写了《无意义的字,无字的意义:徐冰的艺术》这一重要的学术书籍,而且执导了纪录短片《墨咏:徐冰的符号学》,并撰写了十几篇刊登于展览图录和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多个方面研究并梳理了徐冰在过去二十五年间的艺术实践。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芳草地》7.8 x 8 cm 木刻版画 1990
《芳草地》7.8 x 8 cm 木刻版画 1990
徐冰创作于1988年的版画
徐冰创作于1988年的版画
展览以徐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版画作品开启,这些艺术家创作于文革期间的有关中国农村生活体验的版画,是艺术家创作的开端,这些形象化的符号式图像提炼成点线组成的本质化的艺术语言,似乎已经预示了徐冰接下来脉络更为明确的探索:通过文字和其与图像制作之间的关系来探讨自然和文化的主题。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字写生》 132 x 80.5 cm 水墨,尼泊尔纸 2013
《文字写生》 132 x 80.5 cm 水墨,尼泊尔纸 2013
“中国文字的绘画性与中国绘画的文字性”更为成熟的表达在徐冰的创作中是从1999年的“文字写生”系列开始的。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旅途中,徐冰开始以书写汉字的形式勾勒出他在山水中的体验。徐冰用汉字的形象取代对自然形态的描绘,来重塑绘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通过将书法的图标性和象征性置入绘画中的方法,徐冰不仅重新制定了绘画领域的图文关系,而且将书法的笔墨引入到绘画当中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进行了重演。
《鸟飞了》
《鸟飞了》
《鸟飞了》展览现场
《鸟飞了》展览现场
在画廊空间中,艺术家再现了那件标志性的《鸟飞了》,鸟从其社会化“定义”飞起,一直追溯它在历史中演变出的各种字体形式,直至回归字符最初形似飞鸟的状态。这是艺术家对《文字写生》的概念进一步向实体的、体验式的装置艺术延伸。而在这一次的展出中,艺术家选择了黑白色,来回应自己创作之初的版画,并且画廊通过两个空间呈现这件《鸟飞了》的作品,也为作品划分了从“文字”进入“自然”的两种不同环境,并且在“自然”的空间中,也第一次为这件作品引入了天光,更形象了传达了“鸟”回到自然的状态。
《背后的故事:夏山图 》(正面)   140 x 310 cm  综合媒材 2018
《背后的故事:夏山图 》(正面)   140 x 310 cm  综合媒材 2018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背后的故事》
《背后的故事》
二楼的空间,徐冰通过“背后的故事”系列以及《芥子园山水卷》,对人与自然,以及根植于自然的文字如何再次构建人的历史文化提出问题。2004年,徐冰再次以山水画传统作为创作主题,但这一次,他放弃了一贯使用的笔、墨和纸,转而尝试装置和灯箱。艺术家选取极负盛名的古代大师作品为摹本,使用枯萎的植物和撕裂的塑料布等“非艺术性材料”,在光与影渲染下塑造出形似摹本的装置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徐冰质疑了山水画创作的历史和传播方式,并提出这样的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赋予这样的创作以意义的呢?
《芥子园山水卷》展览现场
《芥子园山水卷》展览现场
《芥子园山水卷》(局部)   32.3 x  847 cm 纸本水墨 2010
《芥子园山水卷》(局部)   32.3 x  847 cm 纸本水墨 2010
而在《芥子园山水卷》中,徐冰对与作品同名的17世纪版画手册进行了研究,发现它就像是一本用于传播山水画传统的图像化“字典”。这种山水画传统既是一种由社会建构下产生的符号和特征所构成的“文字”,又代表了一种释义学派的传统。这种传统只有通过对典型范式或“文本”的学习、重新演绎、重新解读和传播才能使其获得当代的意义。在此,徐冰提出这样的疑问:原本根植于自然的文字如何能够完全地变成历史与文化的建构?
《天书》展览现场
《天书》展览现场
《天书》细节 1987-1991
《天书》细节 1987-1991
在本展览的末尾,艺术家和策展人特别设置了一个阅览室。观众可以在这里“阅读”那些连艺术家本人都不一定读得懂的《天书》。在艺术家和策展人对《天书》的重新审视中发现:许多徐冰设计出的字符,从它们的建构方式、自然过程、形态、本质和想法上看——如树木,沿着山脉顺流而下的水(或被水侵蚀的山脉?),四条腿的动物——都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存在感。徐冰也曾回忆道,这些充满想象的实践就像是一个个引子,激发出了许多关于文字的本质性和自然的文字性的疑问和思考。
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