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纱布模仿墙面肌理,王卫在马凌画廊翻转现实空间
在王卫的作品里,我们时而变成笼中之鸟,时而化为动物园里一只夜行动物,前脚刚走进屋内,下一步又顿时置身室外,观者虽是看客心,又像是戏中人。他的作品中从无人像,但又与“人”息息相关,从日常中牵引出离奇线索,试探隐私与公共空间的边界。
王卫的个展“那个是用纱布做的一层模仿墙面的肌理” 9月7日在马凌画廊(上海)开幕,展出3件近作,展品数量虽少,但凭借它们与空间的互文也足以撑起沉浸式的场域。一堵接近天花板高度的白墙斜插在展厅正中,把空间沿对角线一分为二,指引观者向两侧分流。一整片蓝白相间的马赛克瓷砖拼贴被压在墙下,大小和墙面相同,从外窗开始向室内延伸,渗入白墙底部缝隙,流向面对室内中庭的落地窗。


“那个是用纱布做的一层模仿墙面的肌理”展览现场 摄影:张宏
这块“地毯”是王卫《自然史4》系列的延续,图案取自广东东莞常见的建筑防潮立面。王卫2012年初次到访这座亚热带沿海城市时就被这一独特的城市景观所吸引:造价低廉、源于日常、兼具功能和美学吸引力。马赛克外墙迁移到室内地板——室外风景在墙内继续生长。从眼前到脚下,空间翻转不仅限于物理层面,更多在于对人的心理空间的指涉。踏上这片瓷砖地毯几次仍感到有些不适应,一是对脚踩艺术作品的不安,二是用于衡量物理空间的标尺瞬间模糊,分明脚踏实地,又如同漂浮在内外空间相交的灰色地带。作品末端沿着台阶的棱顺势弯折,这样看来,相比一张真实的地毯,它似乎更接近于一块抽象的“面”。

“那个是用纱布做的一层模仿墙面的肌理”展览现场 摄影:张宏

王卫《被压住的自然史4》马赛克瓷砖,白墙 尺寸可变 2019 摄影:张宏
抽象图式,例如马赛克,可以作为窥探特定社会区域中集体意识的凸透镜,不为一个清晰明朗的结果成像,重要的是从个体角度介入渗透公共心理空间的行为。2008年,王卫和艺术家翁维、何颖宜、姚嘉善成立箭厂空间,位于北京市区箭厂胡同,由一间十五平米的店铺改造而来,和隔壁大饼切面店共同生存至今。这里也是王卫研究空间介入的试验场,箭厂空间维持了原店面与街道的相处模式,过路行人随时都能透过门窗窥视室内的艺术现场,像路过一家早餐店一样在门外逗留聚集。


王卫《街角》单频录像 5min 2019
录像作品《街角》反应的正是这种路过与被路过的时间体验。这件作品源于王卫2018年末在广州一家社区幼儿园转角外墙上实施的创作《金句》,沿着墙面依稀可见一行字:“那个是用纱布做的一层模仿墙面的肌理”,出自王卫早先解释自己的墙面作品时用到的一句话,延伸成为这次的展览题目。他原本希望剥离一层墙面,显露出墙体的米黄色瓷砖和这段文字,但因实际实施的困难,转向使用不断覆盖和剥离的方法,让文字持续隐身再显现。《街角》则记录了这件作品未完成的暧昧姿态,一层铁栅栏拉开了墙面与街道的距离,墙上字迹逐渐只剩浅影,退居与现实共存的平行时空,同时生长,相互遥望。

“那个是用纱布做的一层模仿墙面的肌理”展览现场 摄影:张宏
王卫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和墙的缘分或许从那时已经开始,关于墙面的实践也在《全景3》中以多种形式呈现。中等大小的水泥轻体砖散落在马赛克“地毯”周围,每块都点缀着略带柠檬黄光亮的十字星形,底色是不均匀的炭黑。这间作品今年三月曾在香港Parasite艺术空间展出,后又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出现,加上此次个展,三次呈现形式均有不同。从搭建中的黑色墙体,到绘满景观的完整立面,再到这次完全散落的独立砖块,隐藏其中的图像早已和砖体本身融为一体,可以想象此后它们又会在新的场所自性生长。




“那个是用纱布做的一层模仿墙面的肌理”展览现场 摄影:张宏
王卫《全景3》水泥轻体砖上丙烯绘画 尺寸可变 2019
这件作品也是王卫2007年开始的动物园人造景观系列的延续,如果时光倒流,《全景3》的砖体再次组合成一面墙,会出现一张来自北京动物园夜行动物馆的壁画,王卫把这张给动物观看的欺骗性景观壁画在人类世界重现,粉饰此处的现实。不过王卫的创作轨迹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可以把墙体剥开重写,也可以再次绘制涂黑的画作,但此时出现的必定是与“此地”和“此刻”紧密相接的另一场虚实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