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看展,低头“思乡” 以艺术关注留守人群现状

作者:滕昆 2016年12月10日 资讯展览
这是一个需要“低头”欣赏的展览
这是一个需要“低头”欣赏的展览
2016年12月9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展览“低头思故乡”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圣之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叶敬忠、潘璐担任学术主持,敖松担纲艺术设计,展览集合了敖松、陈梦莹、黄国展、胡佳、鲁益宁、韦应丹、辛陈伊囡、于红雨、郑子聪的近百件摄影作品,同时在二层平台还展有敖松的一件以“门”为主要切入点的综合装置作品。
本次展览引用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低头思故乡”作为整个展览的主题内核,通过作品既真实地还原了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更旨在通过熟悉的“乡景”企图唤起每一位观者的思乡之情,唤起观者理性关注与深思农村发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8日。
“埋头”看展,低头“思乡” 以艺术关注留守人群现状
现场展出作品
现场展出作品

低头不仅仅是一种观展的新方式

和以往展览的展陈方式不同,当你走进“低头思故乡”的展览现场,你会在恍惚间以为自己“错”走进了一个大工地。
此次展览的艺术设计敖松打破了展览固有在墙上挂作品的展陈方式,将工地中最常见的“脚手架”和“混凝土”搬到了场馆中,营造了一个城市工地与乡村镜头相交叠的“怪异”场域。
如果说展览场域的“怪异”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那么观展视角从以往的平视、仰视转为低头俯视,则给人以强烈的颠覆观感,摄影作品被设计成灯箱,放置于地面的长方形混凝土砖块之中,要想看清这件作品,你就必须低头俯身而视,让人“诧异”。
 
“埋头”看展,低头“思乡” 以艺术关注留守人群现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对于这一特别的展陈方式,艺术设计敖松解释道:“关于展陈的形式我们一直在讨论,最开始想到的就是将作品挂到墙上的惯用模式,但总感觉没有什么触动,在一次和朋友讨论的过程中,朋友偶然一句‘你索性就把作品放在地上’让我灵光一闪,低头观展改变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观看的方式,低头相较平视状态能让你在作品面前更加专注,同时从空间结构来看,脚手架向上延伸,作品被置于最底层的混凝土之中,也隐喻着当今城市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对传统社会、乡土语境的碾压。而之所以要做成工地的环境,是因为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脚手架’和‘混凝土’是最为鲜明的两个符号,通过工地环境的再现,也是对这两个符号的再现,当城市化的语境碰撞被遗弃的乡土情怀,其中万千滋味,耐人寻味。”
艺术设计敖松
艺术设计敖松

关注“留守人群”

这样一场展览直指当下的社会问题——“留守人群”。中国的经济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城市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在“侵略”或“蚕食”着乡村的自然之态,“农村劳动力的缺失”,“留守群体的增加”,“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些问题与现象让很多人儿时记忆中那个温暖、美好、质朴的“乡村”变得支离。敖松带领学生所参与的有关中国农村留守人口干预的项目调研已经持续了三年,从华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山东到西南山区的四川、云南等地,他们在不同的山川河间留下了追寻乡土的脚印。
现场展出作品
现场展出作品
观众在现场与作品互动
观众在现场与作品互动
在展览现场,我们透过作品感受到的,并不是被“渲染”的感动,而是乡村如今最为真实的境遇状况,在低头思乡的同时,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遗弃”在乡村的苍老面孔,我们忆起了儿时熟悉的山水,我们听到了虫鸣鸟叫,我们嗅到了柴火烧饭的米香,这些被我们忘却的记忆,这些被我们疏离的乡亲,这片被我们遗弃的乡土,自然而然地,给我们以多重感官与情绪的冲击,让我们震撼,让我们凝思。
展览装置、影像、绘画结合一体的作品
展览装置、影像、绘画结合一体的作品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当我们在谈论“思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海德格尔曾说“哲学就是思乡,哲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像待在自己家里那样感到舒适。”当“思乡”被上升到一个类哲学性的高度,似乎就有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值得我们去争论、去质疑、去解决。
在艺术界,约瑟夫·博伊斯的一句“人人都是艺术家”,让艺术退却了高冷之姿,还原了其“草根性”的一面,而这似乎也说明了艺术与乡村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同质性”的,所以在乡村问题凸显的今天,也有许多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投向乡村,发起“艺术介入乡村”的“运动”,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艺术家们对“思乡”所作出的艺术反应。
正如学术主持潘璐在展览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个展览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人和村庄,这是我们时代最严峻的故事。我们将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展现这些故事,无论是艺术还是学术,都不是象牙塔里的自说自话,它们承担着诠释与行动的时代使命。”所以,“请你停一停匆匆的脚步,用内心片刻的沉静,和我们一起,低头思故乡”。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