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八五美术新潮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学术展开幕

范迪安表示,“’85美术新潮”的实质是美术上新的“思”潮,“思”从何来,“思”的文化逻辑是何种情状,艺术运动与社会变革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都值得再研究再认识。
“’85与一所艺术学府”的学术研究展览于11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览聚焦于1985年前后浙江美术学院所发生的一系列艺术事件,以丰富的作品与文献资料展示八十年代艺术新思潮在这所艺术学府中的发生与发展,匡正人们对八五美术新潮的简单化理解,在对历史情境的重构中,多维度地再现那场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试图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探讨艺术运动的历史与社会意涵。此展览由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共同推出。
展览分为“历程”“论争”“突围”“新潮”四个单元,深入考察1985年前后这所艺术学府内外的艺术意识和现实情境。“历程”单元回顾了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建之初就展开的两个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一个是以院长林风眠为首创立的“艺术运动社”,积极推动了现代艺术创造与社会启蒙,一个是“新兴木刻运动”的中坚力量“一八艺社”,他们投身于救亡与革命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创生与发展。这两个艺术运动反映了艺术家面对社会现实与革命政治的两种姿态,在此后数十年的艺术史进程之中此起彼伏、交相攻错,演绎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宏大的历史篇章。“论争”单元以1985年《美术》杂志第九期刊登的一篇题为《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的综合报道开篇,展出了1985年浙江美院毕业展中的多件作品,以及当时那场影响全国的毕业答辩的详细纪要,展示了在1985年这个历史节点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观与现实观。“突围”单元以丰富的文献和作品呈现了1985年前后学院内部的一系列探索与实验,展示出“开放”与“解禁”是如何历史地将中国艺术的命运与学院主体的实验粘联在一起,学院的艺术家们如何以其创造、实验的精神,从种种因袭中突围而出,开辟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如果说“突围”是发生在学院内部的艺术实验与探索,那么,“新潮”所展现的就是一场波及面更广的艺术运动,该单元由赵无极油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85新空间•池社”、“厦门达达”、“红色幽默”、“最后的画展”等几个部分组成,重新勾画出当时以浙江美院为策源地辐射全国的“’85新潮”的生动画面。
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这个展览提示了一所艺术学府与艺术运动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对“’85美术新潮”源起的片面认识,使研究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目光更多从一般的外部条件转向内在的学术理路。”
“’85与一所艺术学府”展览开幕之日正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林风眠先生113周年诞辰纪念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林风眠谈艺录》和《林风眠长短录》也同时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