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恋物癖”的“恋物”展
真正的“恋物癖”们走进杨画廊这个名为“恋物癖”的展览恐怕会失望了!因为这里几乎找不到一件物品能彻底满足他们的心理欲望。艺术家詹翀所痴迷的是另一种恋物情结——人造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是鞋与纸箱、笔和橡皮泥,也可能是刀与汽球……
相比去年4月份参加杨画廊“盲区”群展时展出的《这不是演习》出现的大场景,80后艺术家詹翀3月16日在杨画廊的首次个展“恋物癖”则将散开的视角逐渐地聚拢起来。这样的转变源自他2011年画的两张“人造物”的小画,试图通过概念上的假想人造物来表明人造物在构成我们的自身。他突然意识到没必要再去虚构一个东西,只要把现有概念加以组合就能自由表达想说的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从漫无边际的概念回到像“邀请”、“无害的释放”、“天生的一对”这些小概念上来。
这样的表述似乎很抽象,但如果将视线转移到作品,会发现鞋、手套、橡皮泥等贯穿在所有的作品当中,去掉了作为主体的人,只保留了行为的瞬间。但这些行为几乎都不是真实的记录,詹翀介绍说所有的物品都是由自己选择、到布置、再到场景化拍摄,最后用绘画记录下来。艺术家手法细腻,颜色鲜明,形象具体。丝毫没有多余的笔墨,干净利落地描绘出艺术家手边的物体。就像幼儿手中的玩具,它既是孩子认识自己的参照,也是认识世界的依托。
这样的表述似乎很抽象,但如果将视线转移到作品,会发现鞋、手套、橡皮泥等贯穿在所有的作品当中,去掉了作为主体的人,只保留了行为的瞬间。但这些行为几乎都不是真实的记录,詹翀介绍说所有的物品都是由自己选择、到布置、再到场景化拍摄,最后用绘画记录下来。艺术家手法细腻,颜色鲜明,形象具体。丝毫没有多余的笔墨,干净利落地描绘出艺术家手边的物体。就像幼儿手中的玩具,它既是孩子认识自己的参照,也是认识世界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