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方双空间郑江个展,将白垩纪的石头雕刻成地珠
不久前的5月份,CHANEL 2022早春度假系列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一个光影采石场发布。这座采石场始建于19世纪,直到一战前夕石材逐渐被钢筋水泥取代,采石场的生意式微,成为被人遗忘的废墟。直到1960年代重新被艺术圈发现,拍摄影视作品;如今这里成了一个超过6000平方米的光影艺术基地,70台投影机将世界名画铺满采石场的内部。
艺术家郑江的创作同样源自一座废弃采石场,地点位于他的家乡浙江缙云县五云镇。和光影采石场命运一样,经过了1980年代开采的鼎盛期,1990年代末逐渐消失、废弃,留下形似溶洞的巨大洞窟。在墨方画廊第一空间现场,就是一张飘满绿色浮藻的照片,郑江与策展人王澈进入其中聊天。王澈用七个关键词概括了郑江的创作:荒野、身体、情境、个人、投射、溯源、延续。
2020年10月郑江回到家乡开启了《地珠》作品的创作,这是他在家乡连续创作的第五个年头。第一空间以摄影作品为主,郑江用镜头拍摄下那些或开阔震撼、或曲径转环的窟洞,光线时而从洞口射入,时而被郑江用一面铜镜反射进更深处,潮湿的墙壁上。
在墨方画廊第二空间,郑江在视频中雕刻着地珠。在浙江缙云的自然之中,产生于白垩纪的凝灰岩有着数亿年历史,没有学过雕塑的他拿起工具,就像父辈们在开采石条的过程一样,将它们雕刻成一个个规则的球形。
在白垩纪这个长达8000万年的地质时期,发生过最严重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郑江的《化石》或许正源于此,他将一部分石头雕刻成巨型牙齿的形状。
对于自然材质的使用,尤其是对岩石的使用同样贯穿在郑江的绘画创作上。不同色彩的岩石被打碎研磨成粉,重新在布面塑造出不同的体积和空间,除了岩石他的绘画上还使用了墨,开采凝灰岩时需要拉墨线作为标记。
在展厅最内部呈现的便是他的绘画作品《地衣》。在郑江看来,“这两个材料的关系就像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由于菌、藻长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形态上、结构上、生理上和遗传上都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有机体。”
此次展览将从8月7日延续至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