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张画 80后艺术家涂曦绘画作品展
“涂曦绘画作品展”现场
9月20日,艺·凯旋艺术中心首次推出80后艺术家涂曦的绘画作品展。此次特邀到批评家吴鸿为该展览的策展人,并从中西方绘画语言之间的交集中找寻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涂曦的绘画作品,则是针对这种建立在大众图像视觉经验基础上的集体无意识的愚昧和混沌,表现出了极大的嘲讽。”
“涂曦绘画作品展”现场
“涂曦绘画作品展”现场
不止于画面的感触。“涂曦对于绘画性的强调并不是从风格化的角度出发,而是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方式,以此来对于在传统或大众的视觉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记忆,还有事实、理念、相对秩序等提出质疑,所以说,他的绘画是主观的、历史的,并且,所体现的是“主体间性”的观念叠加和意义互融。这种方式所依据的前提,就好像把人类的心灵共同性和共享性视作一个超级大脑,其皮层部分是最复杂和最活跃的区域。而涂曦的作品正是产生于这些皮层皱褶之中,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临界点,是知识与历史的交融处。”在策展人吴鸿的解读下,观众又多了一层思考。
《鱼》局部 60 x 80 cm 布面油画 2015
《鱼》60 x 80 cm 布面油画 2015
今天专注于绘画性的80后艺术家显然在减少,这跟时代的发展与多元的视角不无关系。但是涂曦却有意地摒弃画面中多余的图象因素,在色彩、构图、光影、体积、笔触、质感等所擅长的绘画本体上,简化技术,随心选取,恰如其分地再造景观,以达到更深刻的精神性的传达。
《起航 No.1》120 x 170 cm 布面油画 2016
《夜光》120 x 170 cm 布面油画 2016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而涂曦恰恰是那类专注于自己想做的艺术家,至于作品背后哪些”想要“的欲望,则是每位观众自发所产生的,与艺术家无关。在涂曦的作品中,不再仅仅是主体与假设的客体之间的互动,而成为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观念叠加和意义互融。而且,他的作品并不是通过其中某一幅就可以解释全部的意义,而是需要通过意义在不同作品间的流动来共同形成一个意义框架。而这种“流动”的途径即是通过他的画面中的绘画性特征来实现的。
《无桨之舟》50 x 60 cm 布面油画 2016
《咏叹调 No.1》局部 50 x 60 cm 布面油画 2016
《咏叹调 No.1》50 x 60 cm 布面油画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