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shka Macuga X Prada荣宅 “我曾为何物”,又将去向何处

作者:梁子涵 2019年3月26日 资讯展览
一名仿真机器人向我们轻轻抬起双手,用平缓的男中音说道:“此次演讲标志着我们将共同前进,一起记录我们共同的历史,我也将为大家讲述一些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未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悄悄地隐匿于明天之后。”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隐藏在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百年老宅里,一个关于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又将去向何方的故事徐徐展开。在Prada基金会的邀请和支持下,波兰艺术家、研究学者、策展人Goshka Macuga 汇集26件精选Prada藏品,加上5幅拼贴新作和一个人形机器人,把上海荣宗敬故居,现Prada荣宅,打造成“时间胶囊”——启发我们回望历史的足迹,重新审视自己所在的历史时刻,并设想人类纪元即将面对的未来。“我曾为何物”于3月23日开幕,展览题目摘自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小说《弗兰克斯坦》。宏大的叙事通过去璞存真的视觉美学和流畅的观展体验娓娓道来。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Macuga自1996年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毕业后,就开始以多种身份活跃在艺术圈。她受到九十年代末期欧洲独立艺术空间迸发的影响,认为策展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作品往往基于深入的社会历史调研,通过分类重组图像信息,反思艺术史的形成和人类进程之间的关系
Goshka Macuga
Photo Francesco Pizzo
Goshka Macuga
Photo Francesco Pizzo
荣宅是上海现代化历程的见证者,装饰派艺术和折衷主义风格生长在这座中式豪宅中。此次展览也是Prada荣宅自2017年修缮完成后迎来的第三次艺术展。在Macuga看来,今天的世界在国际关系、科技进展和文化形成方面正经历着与十九世纪早期荣宅建立时类似的转变。“我希望把未来放在历史的语境里看问题,同时立足当下,”她在导览中说道。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故事从坐在二楼宴会大厅的数控人形机器人开始,他佩戴着卷胡和鬈发,时而垂眼沉思,时而望向观众。这个机器人是2016年Macuga在Prada基金会米兰举办个展时创作的作品《致吃掉书卷之人子》,他也是这次展览的概念出发点,背诵着一篇由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名人演讲拼凑而成的独白,每段节选都围绕着人类存在意义而展开。
 Macuga把这个机器人想象成在人类消失之后,荣宅里唯一的居住者,用未来视角思考历史根本问题——如果人类不复存在,那么机器人这个旨在无限趋近于人类的人造产物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宇宙终将萎缩消失,那么我们记录人类历史的努力是否徒劳无功?
Goshka MacugaTo the Son of Man Who Ate the Scroll, 2016Android, plastic coat, shoes in foam, cardboard and linenPhoto Delfino Sisto Legnani and Marco Cappelletti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Goshka Macuga
To the Son of Man Who Ate the Scroll, 2016
Android, plastic coat, shoes in foam, cardboard and linen
Photo Delfino Sisto Legnani and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这些问题的首个回应来自同一房间内的6幅“绘画”作品,活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意大利前卫艺术家们颠覆绘画传统,从原始材料开始重新探索画布表面的可能性。Alberto Burri的《裂纹》中,高岭土、树脂和颜料代替传统绘画媒介,经烤箱烧制后脱水,浅杏色的皲裂表面像是干涸的大地,粗狂的外表转述着他对古典画面感的质疑。深受Burri实验精神启发的Salvatore Scarpitta则使用塑料硬化处理过的绷带强调画面张力,作品《Rex Maize》捕捉了拉伸到临界点时蓄势待发的紧绷姿态。同样巧用弹性材料的还有Enrico Castellani,镶嵌在底板上的钉子把画布表面撑得此起彼伏,随着观者的移动形成微妙的韵律动感。正如意大利最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Piero Manzoni曾说的“纯粹的材料、纯粹的能量…一切都是允许的”。他的《无色》的确证明绘画作品并不需要具体叙事,甚至不需要颜色。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Macuga把这些极具颠覆性的作品悬挂在四组呈星状排列的镜面墙体上,它们在整面彩绘玻璃天窗下通过镜子相互对望。观众穿梭在作品的凝视中,沉浸在自己的镜面倒影里,不知觉间也开始思考传统与前卫之间孰是孰非的对立关系。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离开宴会厅,与阳台相接的会议室和两间饭厅明亮通透,雕刻精致的深色柚木护墙板和暗色灰泥墙壁在自然光下显得柔和平静。安置在这三个房间里的作品也富含微妙之美。看似遵循秩序的画面构图实际上会随着光的移动和观看角度的不同悄然发生变化,像是水面涟漪。观者也静下心来,在颇有禅意的空间里细细体会“从零开始”的意味。
Goshka Macuga X Prada荣宅 “我曾为何物”,又将去向何处
Goshka Macuga X Prada荣宅 “我曾为何物”,又将去向何处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落地窗边挂着Lucio Fontana的《空间概念,期望》,画布表面被轻轻割开,裂痕边沿稍稍向内卷起,像是偶然的意外又像是精心而为。Fontana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零派运动”的意大利代表人物,试图让绘画从零开始,回归本质,向画布背后的无限空间延伸。窗户对面,Nanda Vigo的《时空》和 Grazia Varisco的《脆弱的图案》挂在观者视线之上,光线在平均分割的玻璃表面上游走,如同印象派画中流动的笔触。这两幅静止的墙上作品也因此被赋予无限的生命力,“脆弱的图案”在“时空”中不断消失又重现。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Macuga的拼贴新作《离散模型》系列也穿插在这三间相接的展厅中。她从工作室里收集了大量图片,包括报纸、书籍、钱币,筛选这些图像的过程则是记忆知识的重新分类。她像是历史的阐述者,从图像中提取信息,把它们重新组合,并用网格交织。整个创作流程可以类比向计算机输入信息:延续的图像寓意通过二元转换变成离散的符号,以数据形式输出。我们应该如何延续当下的世界,是调动感官体会记忆,还是利用科技记录分类?是保存人类为图像赋予的含义,还是摒弃历史包袱?二楼展厅内的作品充分打开了这些不同的可能性以供思考。
Goshka Macuga
Discrete Model No 006, 2018
paper collage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London
Goshka Macuga
Discrete Model No 006, 2018
paper collage
Collection of the Artist, London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如果说前面的作品已经充分串联起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故事线,那么位于三楼卧室里的作品则允许我们从中回溯人性的情感。英国艺术家Rachel Whiteread把一张厚床垫用橡胶铸成等比彩色模型,这件原本与人类身体密切接触的日常用品变成了倚在墙侧的艺术作品,熟悉又陌生,和观者之间形成无法触碰的距离感。贫穷艺术代表人物Mario Merz将一把伞的伞布喷刷成人类肌肤的质感,一根白色霓虹灯管穿出,让这件拾得物也颇有能量气场。Salvatore Scarpitta则用雪橇隐喻人在地域以及时空中的位移,紧紧缠绕的绷带和木质结构融为一体,成为雪橇“独特的皮肤”。这些物品失去了使用功能,静默在古宅中,使用者的缺失反倒让渴望人类存在的愿想愈发强烈。
Goshka Macuga X Prada荣宅 “我曾为何物”,又将去向何处
Goshka Macuga X Prada荣宅 “我曾为何物”,又将去向何处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Lucio Fontana的早期雕塑作品《空间概念,自然》安放在西卧室的一角,青铜浇筑而成的团状雕塑被劈开一个大口,观者的目光也顺着裂缝掉进雕塑中心的黑暗中。宇宙循环还是消减,人类是不断繁衍还是走向终结,后人类机器人演说的故事进入尾声,我们也回归人性感知,思考在飞速发展的人类纪中“人”的真正处境。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走向出口的路上,发现二楼次卧中Walter de Maria的《道林·格雷的银色画像》与故事开始时宴会厅内的镜面墙体相呼应,观者虽然不能从变色的银板上看到自己清晰的外貌,与银板相互凝视的过程却也足以启发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Walter De Maria
Silver Portrait of Dorian Gray, 1965
velvet, wood, silver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Walter De Maria
Silver Portrait of Dorian Gray, 1965
velvet, wood, silver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Macuga在采访中说:“这些艺术家们大多经历过战争,他们在面对毁灭和消亡的同时也拥有对生存的本能欲望。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我们这一代会去向何方,这仍是一个大问号。”出口处霓虹灯标语亮起:what was I? ——故事结束,后人类机器人陷入存在困境,而今天的我们又将走向何处?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Prada荣宅 GOSHKA MACUGA “我曾为何物?”展览现场;摄影:Alessandro Wang
本次展览将展至6月2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