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松里的文化实践
4月13日,装置艺术家郭工新作个展“一棵松”在NUOART拉开序幕,他以一种近乎纯技术的手法将近两年在装置艺术领域实践和思考的成果表现出来——以松树为主体、将横断部分按手卷形式剥离后再还原到松树原本位置;将影像置于盛水的盆底表现蓝天白云的流动——郭工在技术层面下完成了对自然和艺术直觉的尊崇。
“这么做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我多年装置创作方案的最终呈现”,1966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山西晋中师范学院艺术系的郭工对装置的理解极具实验艺术的特征,然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以技术实验践行了对文化层面颠覆现象的实验。松树作为中国文化中“坚韧不拔”、“万古长青”的代表是人为介入的结果,原本作为植物的存在形态却更多的被忽略。郭工以旋切加工的方式展现了松树从未有过的树干维度,以此唤醒遗忘已久的本体认知,树枝与旋切树干最终形成一个脆弱欲断的临界点,连接却早已脱离,正如当下对于许多“象征”的反义颠覆。郭工解释自己的作品“技术其实并不神秘,但我想表现的不只是技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平衡”,这种平衡在策展人许晟看来就是“动与静、自然与人工、自我与外在的平衡”。
如果说松树装置借用了与松树生长环境不符的陌生展厅空间来强调本体认知,那么影像装置则早已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盆。或许可以与当今的“雾霾天”相联系,尽管蓝天白云被置于了以艺术手法创建的虚拟颠倒世界中,但对于人们来说,这种虚拟却比真实世界更加接近真相。
如果说松树装置借用了与松树生长环境不符的陌生展厅空间来强调本体认知,那么影像装置则早已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盆。或许可以与当今的“雾霾天”相联系,尽管蓝天白云被置于了以艺术手法创建的虚拟颠倒世界中,但对于人们来说,这种虚拟却比真实世界更加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