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气”也可以匠心独运

作者:田甜 来源: hiart.cn 2012年7月1日 资讯展览
本来是一个关于“传统语言转换”的课题,却让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四位艺术家找到了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亮点,体验了做匠人的感觉。而随着作品的不断推出,策展人吕胜中认为“这是一种艺术的新气候”。这次展览也算是实验艺术系第一次对形成自我体系的艺术家进行梳理的系统性展览。
此次在前波画廊“匠气”展览中出现的主人公李洪波、魏明、王雷、叶森已经被很多人称为“四大匠”,吕胜中认为这是一种褒奖,同时也给他们做了准确的定位:“洪波——尽精微,致广大,纸葫芦拉花匠。魏明——碎岁平,粘年安,破器物修补匠。王雷——化腐朽,为神奇,手纸巾织衣匠。叶森——死变活,硬变软,锁链子雕木匠。”
李洪波的纸拉花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端午节民俗手工艺“纸葫芦”,较为写实的人物塑像却可以无限舒展,同时也暗喻现代人日益扩大的欲望。纸张的延续性是他重要的表达元素。
魏明侧重于传统文物修复的探究,他的作品灵感来自锔匠。在过去物质不丰富的年代,硬质物品如瓷碗水缸等日常用品如果遭到损坏,想再次利用就需要锔匠用铁质或铜质的锯丁顺着裂纹均匀地排列,将碎片复原。“破镜重圆”说的就是锔匠的手艺。这种缝合后带着锯丁的物品容易唤起人们对它进行重新的定位及思考。
王雷的编织命题也是用纸为媒,进行古装的制作。材料多为书籍、报纸,成衣之后,这些被重新组合的文字信息暗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新闻的不同采纳方式。
叶森是一个木匠,他的作品立意是“分析”。他将一段完整的原木在没有任何切割和分裂的前提下,将原木层层展开,形成相互连接的锁链,木墩,木椅。在材料的选用上,他选择了鸡翅木,深色的木纹容易让人产生金属的错觉,这种错觉也会在意识到是木头之后对时间的厚重心生敬佩。
如此看来,“匠气”这个词其实并不是贬义,它更强调了工匠们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形成的娴熟的手艺,与当代艺术结合之后我们却看到了就是在这种娴熟之后用来形容褒义的“匠心独运”。正像吕胜中说的“我赞美当前的匠气,我更期待将来的大匠气”。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