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绘画的幽灵回荡在白盒子艺术馆
黑格尔与阿瑟·丹托都曾对艺术的终结有过解读,在《艺术的终结之后》一书中,阿瑟·丹托表示:艺术的终结并不是死亡,而是艺术在其外在形态、媒介手段等方面发生变化。但事实上,自20世纪初小便池进入美术馆开始,纯粹的架上绘画艺术就已走下神坛。前卫艺术家们在层出不穷的艺术理论下抛下颜料与画布,将现成品置于三维空间,宣告绘画艺术的死亡。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自述中,苏珊娜对瓦尔堡的图像学理论抱有极大兴趣。瓦尔堡作为图像学创建者,对平面绘画的解读体系有过深入研究,他曾提出了图像史在遗存和回忆中被表达的新模式:正如幽灵般出人意料的、难以释怀的重现。在《记忆女神的图集》项目中,他认为新的图像观看方式应该脱离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而要摆脱条条框框的逻辑思维,将不同时间、空间维度都考虑在内,面对作品时的思维如同幽灵一般自由却又飘忽不定。

阿尔伯特•皮亚《Towards a new paradigm》 50x70cm Mixed media overpaper 2017

苍鑫 《五行中的我-火》 400x180cm 丙烯亚麻布 2018
此次群展主题为“融杂:绘画的幽灵”,反映了整个20世纪对绘画的宣告死亡,绘画及其原则一直被视为是构成当代艺术其他表现形式之基础的“光谱”。除了瓦尔堡在美学理论上的幽灵观念,策展人苏珊娜•桑斯的灵感也来源于她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在马德里的普拉多美术馆所欣赏的油画---《老实人纳斯塔基奧的故事》。这组作品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之手,讲述了循环往复的幽灵的故事。苏珊娜认为:不同的叙事时间被置于相同的绘画空间中重复呈现,过去与当下在同一个场景中交汇,回忆与现实并存在同一场域内,这与阿彼察邦电影中鬼魂的显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桑德罗•波提切利 《老实人纳斯塔基奧的故事》 83 x 138cm 混合材料、木板 1483 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艺术家吉尔本特与作品《天文学家》
本次展览首次汇聚了五位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和四位享誉国际的中国艺术家的近期作品,含括了多件艺术影像、摄影或装置作品,它们唤起我们对绘画的记忆,以及绘画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无限的延展性和丰富的多样性。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缪晓春 坐天观井-三联画 数码水墨 可变尺寸 2008
缪晓春的《坐天观井》通过把绘画之幽灵作为一种“重影”或副本,从题目就可看出这种质疑与概念的互换,艺术家以数码水墨新形式模拟西方古典时期的三联画,作品中的人物及风景甚至景深都带有16世纪的特色,质疑了西方艺术史所痴迷的原创性概念。

对于苍鑫而言,艺术家自己的身体成为了他作品的表达媒介,从他的第一件行为表演作品到他近期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一直贯穿始终。

刘勃麟《23个手机和23和手机支架》 2.2x2.2x1.6m 2018
在刘勃麟的作品中,身体成为绘画本身,它超越了画布的物理局限,将绘画转化为摄影、录像或行为艺术。混合体这一表述作为对融合、揉杂的隐喻,构成了这场跨文化对话的基础,它清晰地展现出当代绘画在对当下时代的适应中所经历的质变过程。

徐仲敏 《梯,机械装置》 390×390×265cm 不锈钢、玻璃钢、LED、机械传动 2010

何塞•佛罗 《在一张匿名绘画中失去表现公尺》 160 x 120cm 布面油画 2018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现场
展览持续至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