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励夏季群展 让文字暂停
当艺术作为图像的再现遭遇摄影侵略,便开始更多的向文学和哲学观念的再现靠拢,艺术开始更多的成为了这些依靠文本表述出的观点的载体,也就为艺术注入了文学叙事性。而当艺术的图像性再次觉醒的时候,作为观念的文字是否也可以成为图像的载体本身。
一层展厅局部
二层展厅局部
7月4日,由博而励画廊策划的“文字,暂停”开幕,作为博而励画廊常规性的夏季群展,画廊老板兼策展人Waling Boers根据展览主题邀请了包括黄锐、廖国核、马可鲁、宋坤、邱黯雄、杨心广、张培力、欧劲等在内的二十多位艺术家共同完成了这场展览。
马可鲁 《非》纸本水墨 96×177cm 1985
王卫 《为什么?》木板、丙烯酸漆 185×122×7.5cm 2011
廖国核 《贪污太爽了,蛤蛤蛤~》178×230cm 布面丙烯 2015
杨心广 《哼哈二将》186×35×35cm、198×32×32cm 木 塑料 2013
博而励老板兼策展人Waling Boers由于对中国文字的陌生,对以中国文字为表象的艺术作品或以中国文学为内容的中国当代绘画的阅读,只能完全凭借非常个人经验的图像来直接解读,这也促使其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艺术作品中的文字的表达——文字经过图像化,对其进行理解,反而比通过表意进行理解更真实、更具针对性,这也是对比比皆是的概念的讽刺。
薛峰 《纷飞的纷飞的纷飞的2015-3》200×250cm 布面油画 2015
黄锐 《白毛女》84×69.5cm 综合材料 1981
陈邵雄 《公共秘密》系列 68×116cm 布面丙烯 2009
方璐 《罗拉》三屏录像和环境音乐 28分钟 2014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用不同媒介地介入,来揭示文字在其视觉、话语、书写等不同语境之间进行情景渗透所推拟出的现象,这里的图像更像是在使用行为对文字做出回应,并不简单倾向于视觉。张伟、马可鲁、冯国东的抽象作品在为文字提供一种书写时的同时,图像性又进一步对文字解构,回到作为象形的文字来探讨潜在的“象”与“形”的关系。张培力的作品《标准翻译》则对当今文本在代替概念的语义进行发言时所产生的失衡:垄断的、一概而论的叙述的批判。艺术家廖国核与王卫的画面,则是把文字表现通俗化,其中廖国核的绘画利用在切身环境中出现的最为生活式的、流行式的文字与语言,去传达图像与文字之间的语意相关,同时语言又破坏了图像所传递的直白信息。王卫的《为什么》,则强调文字最初产生的功能性、宣传性语境在缺失之后的观看行为本身。在本次展览中首次亮相的艺术家欧劲则是用机器按照自己设计的图案加工实现抽象的立体画面,来探讨人工和机器的关系。
欧劲 《无题14》84×104cm 木板、丙烯、辅料 2015
宋琨 《原是表情 嘻 哦 啊 咿 呜》系列 44.5×60cm 硫酸纸 铅笔 2013
冯国东 《绿色》 100×75cm 布面油画 1985
陈彧君 《临时家庭NO.150412》200×300cm 布面丙烯 2015
艺术家们的创作涵盖了一系列关于文字放在可观、可读的语境中对艺术的干预,重新把文字作为语言的认知推向了单一表象的另一面,为艺术创作打开另外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