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2025年10月22日 资讯展览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开幕式现场视频
 
2025年10月18日,“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馆E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美术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活动得到了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提供的学术支持。

本次展览由中国雕塑学会书记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雕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龙翔担任学术主持;由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牟文虎担任总策划;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贺阳,四川音乐学院美术馆馆长、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杨,临空校区教务中心主任、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印洪联合策展。本次展览将展至2025年12月18日,在开幕式同期还举办了“砚山对话”学术研讨会。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开幕式现场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开幕式现场

一、以学科为目的、以教学为方法:
雕塑形态学的二十年深耕
 
本次展览的核心学术背景源于“雕塑形态学”研究方向二十年的深耕与开拓。“雕塑形态学”作为作为雕塑本体论研究的重要部分,是从雕塑本身出发,研究雕塑空间、雕塑形体、雕塑材料问题的学科。自2005年起,由中国美院孙振华教授、中国美院龙翔教授、清华美院曾成刚教授三人组成导师组,在中国美院雕塑系开始招收“雕塑形态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此后20年来,不断摸索并成功构建出此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与体系,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龙翔、曾成钢、孙振华三位教授以开拓者的远见卓识,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了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他们以“打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的探索精神,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为中国雕塑教育的学科化、体系化发展树立了重要里程碑。

作为此次展览的承办单位,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建系25年以来,依托系统化的学科基底,同时深化契合时代脉搏、面向未来的教学与创作的发展理念,实现基础厚度与前沿锐度的双向强化。此次展览中呈现的我院雕塑系教师的优秀作品,也生动反映了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公共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专业教学成果。

展览汇聚了陈涛、陈伟、戴劲、葛平伟、谷德昊、管厚任、黄河峰、胡柯、金明宗、李万秋、李庄驰、李江、龙翔、陆云霞、刘洋、牟文虎、钱云可、宿志鹏、田华丰、涂堃、汪玉峰、王海同、吴玥、吴运、徐韦、杨可、袁超、印洪、张有魁、赵焯、赵明、赵强、朱晨、曾齐宝、周璇、张盛(按姓氏首字母排序)36位参展艺术家作品。作品覆盖空间建构、形体生成、材料表现三大核心维度,既体现艺术家对“雕塑形态学”理论的个性化实践,又展现当代雕塑艺术的创新表达,为观者提供直观的学术成果体验。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现场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现场

二、技术与艺术、媒介与观念:
雕塑形态学的更生与历练
 
本次展览开幕式由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牟文虎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龙翔;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美院雕塑系系主任印洪;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副主任、雕塑系副研究员宿志鹏;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先后致辞。最后,由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马一平先生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雕塑形态学从学术定位来说,不仅研究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同样研究雕塑的造型,并涉及雕塑形体的物质载体,同时还将雕塑的审美、文化、社会等因素涵盖在内。在雕塑形态学作为专业研究方向的20年之际,本次展览是其教学成果的第一次集中亮相;也是中国美院雕塑形态学方向的博士生们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检视。更在成都美术学院师生作品的加入下,让雕塑形态学的学科问题能得到更全面的呈现。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呈现出创作者们异常丰富的雕塑艺术语言,不仅展现出雕塑与空间、运动、物质之间多元的关系,更是从雕塑本体论出发,探讨了雕塑与当下社会文化与当代审美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聚焦雕塑学科的专业与技术,为观众呈现一场从传统雕塑出发,形式内容都更为丰富多元的“雕塑形态学”学术展。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牟文虎主持开幕式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四川省雕塑协会会长牟文虎主持开幕式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马一平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名誉院长马一平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龙翔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龙翔致辞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美院雕塑系系主任印洪致辞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美院雕塑系系主任印洪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伟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伟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辉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辉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副主任、雕塑系副研究员宿志鹏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副主任、雕塑系副研究员宿志鹏致辞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树致辞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树致辞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开幕式嘉宾合影图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开幕式嘉宾合影图

三、以“雕塑形态学”为参照,
洞见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开幕式结束后,“砚山对话”学术研讨会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馆二楼大厅接力举行。研讨会由宿志鹏、王海同、印洪三位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由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和参展艺术家们分为三组展开深度讨论。

第一组由宿志鹏主持,聚焦雕塑学科体系建设与教育创新,孙振华、龙翔、孙伟等嘉宾围绕“雕塑形态学教学实践经验”“当代雕塑人才培养方向”等话题交换观点;第二组在王海同主持下,针对“创作实践创新”“公共艺术与雕塑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碰撞不断;第三组由印洪主持,针对“成美雕塑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从当下关注到时代体验,从宏观思考到个体观想,从个人创作到教学现场,雕塑形态学作为一个不断生长的学术概念,既是对雕塑学科理论与实践不断梳理研究的学术理念,也是一代代雕塑教育者们在时代更迭中以开阔包容的艺术思想,不断推陈出新的教育理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雕塑形态学”博士招生二十年之际,也正值成都美术学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形态学专业将继续进行持续而紧密的学术合作,通过本次的展览展示与学术研究活动,让中国各大美术院校雕塑专业师生联袂同台,成为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的范本。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研讨会第一组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研讨会第一组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研讨会第二组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研讨会第二组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研讨会第三组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研讨会第三组
 
研讨结束后,策展人为来宾们进行了导览,详细解读作品背后的学术理念与创作故事,让大家对雕塑形态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策展人现场导览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策展人现场导览

四、形态、空间、材料、教育:
雕塑形态学的当下实践和未来可能
 
从“雕塑形态学”二十年理论体系的搭建,到36位艺术家多元作品的现场呈现,再到“砚山对话”中各院校学者的思想碰撞,本次“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不仅是对一门学科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更成为联结全国雕塑教育、创作与研究力量的纽带。它既让观众直观感受雕塑艺术在形态、材料与空间维度的学术深度,也为行业探索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样本。作为持续生长的概念,雕塑形态学将目标汇聚于雕塑本体,将“空间形态”、“形体造型”“材料载体”作为核心关注要素,持续推动着雕塑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既是研究者的姿态,也以艺术实践者、参与者的身份,为雕塑领域源源不断的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未来思考。

本次学术盛宴将持续至12月18日,相信本次展览和系列学术活动将成为“中国雕塑形态学”研究从积淀走向突破的重要印记,为后续学科创新与学术联动创造更多的可能,在边界的创新与拓展中,共塑艺术学科的高维发展!
 
 
展览现场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公园城市·山水美院·形态探索:“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正式开幕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