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伟个展“透视”开幕:在抽象雕塑里找到“中西”之间的连接点
1944年。中国佛山诞生下了一位“洋婴”,取名叫David Evison,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余大伟。出生没几年他就随父母辗转香港、英国,之后在德国受教育,并成为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终身教授。千禧年后,余大伟曾数次在中国访学创作,此次在北京户尔空间呈现的是这位头发花白老人的最新个展“透视”。

展览现场

《温暖的雪纺》 130cm 铝、铜、有机玻璃 2019
2019年下午,艺术家余大伟全新个展“透现”在户尔空间正式开幕,艺术家本人也来到了展览现场。
David Evison 在中国的童年经历与 2003-2018 年之间在中国的访问、创作活动,使得其作品脉络中呈现出中国文化与艺术对他的影响。此次展览的作品是艺术家在北京索家村驻地期间创作出来的,虽然灵感来自挪威小而高的木板教堂,却是因为它自身带着类似于中国古代浮雕艺术和维京文化的双重色彩吸引了艺术家的目光。

展览现场

《胸骨》 155*165cm 钢、铝、铅 2019
展览现场主要展出了三个系列的作品:《温柔的雪纺》、《胸骨》和一些素描手稿。《温柔的雪纺》、《胸骨》是由钢、铝、铅、铜和有机玻璃等材料组成的抽象雕塑作品,那些椭圆形和长条形的铝片全部是由艺术家亲手敲打出的,带有不规则的手工的痕迹。

展览现场

《温柔的雪纺4》 132 cm 亚克力、铜、铝、铁 2019

《胸骨2》 107 cm 铝、铁、铅 2019
几幅素描手稿是艺术家创作雕塑前的筹备阶段创作出来的。虽然是雕塑的作品的手稿,却与之有着些许的差异,没有雕塑作品对精细数据弧度的“刻板”追求,更像是一幅幅小型的抽象画。
展览将持续到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