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中国90后与一个英国50后,他们想在田野上唱一首歌

2024年8月23日 资讯事件
SSG艺术团体的成立或许有些偶然。
 
三位来自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帕特里克-琼斯(Patrick Jones)、杨兆博和任俊超,在读雕塑专业期间便开始在同组合作公共艺术项目。他们选择的方向都是公共实践,最初的项目是为英国湖区的艺术机构Merz Barn做一个公共雕塑凉亭。项目完成之后,三人都觉得这种团体创作模式非常有意思,并且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非常多的乐趣和启发,于是三人决定成立一个以创作公共雕塑为主的艺术团体。
两个中国90后与一个英国50后,他们想在田野上唱一首歌

事实上,同时在2022年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三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履历与兴趣。

 

其中年龄最大的Patrick是一位50后艺术家,他在年轻的时候读了伦敦大学的物理本科和博士,毕业之后去了投行工作;退休后他又和自己身为设计师的妻子一起到了皇家艺术学院读了第二个硕士学位。

 

团队的另外两个成员都是90后,其中任俊超在本科和第一个硕士期间读的是油画,第二个硕士学位是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读雕塑,如今回国在成都做大学老师。而年龄最小的杨兆博从小读的都是跟艺术相关的专业,从央美附中到金匠纯艺专业,再到皇家艺术学院读公共雕塑,目前在伦敦做独立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年轻藏家。

两个中国90后与一个英国50后,他们想在田野上唱一首歌
尽管在物理空间上并不在同一间工作室,但是SSG艺术团体仍然在共同完成一些公共雕塑项目。除了英国湖区的凉亭项目,他们的作品还亮相伦敦市内最大的公共雕塑公园,以及中国岳阳的天下洞庭芦苇艺术季。在他们看来,以前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像殖民者一样,向公众粗暴地植入自己的艺术观念,而他们更希望通过公共雕塑与当地社群产生互动和关联,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带给人们更多的意义、爱和乐趣。
 
值得一提的是,SSG的全称是Sing a Song on the Ground,意为在田野上唱一首歌。这个名字试图传达一种诗意的并带有趣味性的感觉,与此同时跟他们想要表达的理念十分契合:可以与大地和人群更多地进行接触和交流,并带来灵感和启发。
公共雕塑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SSG艺术团体合作的第一件公共雕塑是英国湖区的那件作品,那次合作具体是怎样的?
 
杨兆博(以下简写为杨):它其实是一个与非营利机构的合作项目,最初是德国达达主义大师Kurt Schwitters来到湖区置办了一块地,他去世之后,这地方被后来的志愿者重新管理。有意思的是,在二战的时候这里也曾经短暂地作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避难所。我们在这里创作了第一个作品,最终展出的3D打印的小样,并没有真正在户外落地。接下来的项目是在伦敦市内最大的公共雕塑公园,与Gallery 32的合作项目,它是一个主要做公共雕塑项目的画廊,我们在那里用21扇木头门落地了第一个公共雕塑。
 
《21doors》210×210×210cm 木门、轨道 2022
《21doors》210×210×210cm 木门、轨道 2022
Hi:你们在岳阳的芦苇艺术季中做的作品,也有点像几扇巨大的门框搭建在一起,同时也有点像散落在田野中的画框。
 
杨:《积木乐园》最初源自我们在湖区做的第一件作品。当时处于疫情时期,我们想要通过这种简单的将几何形状互相搭扶在一起,去营造一种不稳定,同时又存在一定平衡性的视觉效果。从英国湖区到岳阳,这个项目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故事线,2020年Merz Barn为我们5个艺术小组的公共雕塑项目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展览空间,直到机构的策划人Ian Hunter先生在疫情期间去世,公共雕塑的方案也没有等到真正的落地。当我们看到岳阳芦苇艺术季这个关于田野的公共艺术项目,就作品方案和概念提交给了主办方,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个项目,得以在岳阳把我们的想法实施并延续下去。
《积木乐园》12×5.6×5.6米 芦苇、钢结构 2023
《积木乐园》12×5.6×5.6米 芦苇、钢结构 2023
Hi:从最初的项目方案,到最后在岳阳落地,这件作品的实施地点和材料其实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想法产生吗?
 
杨:肯定会,因为做公共雕塑项目,很多时候都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我们最初的想法大部分是使用钢材、石材或者说更永久性的材料,但是到了岳阳之后,觉得以当地随处可见的干芦苇作为材料更加因地制宜。因为钢铁和石头在这个环境中非常突兀,而芦苇是一种在地的材料,使作品更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
 
Hi:这件作品非常高,在作品实施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杨:这是一个12米高的公共雕塑,属于大型的户外雕塑,如果在英国做这个项目的话,难度会大大增加。在当地工人和主办方的帮助下,他们提供了更加直接、高效的方式去完成我们的想法。我们首先将四个钢结构做好,然后再把它们一一吊装拼接在一起,并要确保大型结构在落地时的角度精确,这是作品比较难实现的地方。
两个中国90后与一个英国50后,他们想在田野上唱一首歌
《积木乐园》12×5.6×5.6米 芦苇、钢结构 2023
《积木乐园》12×5.6×5.6米 芦苇、钢结构 2023
Hi:你们毕业之后在物理空间上并不能够一起创作,那么平时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是怎样的?
 
杨:我们小组是在疫情期间成立的,当时不管是学习交流还是工作大部分都是线上完成的。现在由于地域的原因,我们依然在线上进行讨论和创作,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合作模式。它让我们即使在不同的国家,也仍然可以保持非常紧密的合作,在项目落地时,我们也会共同在现场完成作品。
 
通常当我们发现感兴趣的公共雕塑项目征集,就会扔到群里进行交流,开始研究、找灵感,最终确立项目的方向。每件作品大概会在一个月内完成,然后再做项目预算和方案递交。
 
Hi:艺术小组/团体在创作时是怎样具体分工合作的?会遇到想法上的分歧吗?
 
杨: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工作流程,我们会首先对项目进行研究,包括组织方的背景、作品面对的人群,当地地理和风土人情等,然后我们会在此基础上共同讨论作品方案,形成作品雏形。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简单的分工,比如大家会共同画项目草图,Patrick和俊超负责建立模型,把作品3D模型放到真实的模拟环境中。我们三个都非常愿意接纳吸取对方的观点,让作品更加顺畅地推进下去。

《A pine cone shelter》6.6×4.8×3.2米 竹子 2023

《A pine cone shelter》6.6×4.8×3.2米 竹子 2023
《Echo》digital 2022
《Echo》digital 2022
Hi:除了艺术小组成员的身份之外,你也是职业艺术家。我之前看到artnet推荐过你的毕业作品,你自己的创作脉络和方向是怎样的?
 
杨:当时是artnet在做海外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找到了我,那件作品是我在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简单来讲,我整个创作都是跟宇宙相关的,我会从宇宙的自然现象中获取灵感,比如说那件透明的3D打印作品灵感就来自Supernova,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形状。宇宙大爆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从地球上观察到的视觉过程是非常缓慢的,类似于静止状态,当你想象宇宙的繁衍变化,再对比到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当人处在更宏大的景观或自然现象之前,能否短暂地稀释个人的感受进入精神的乌托邦。
 
Hi:在进行这些个人创作的时候,跟在艺术小组中的工作状态有什么不同?
 
杨:艺术家的个人创作通常会有一个长线逻辑,当下的作品会关联到之前的几件作品,它们可能都属于同一个研究方向。
 
对于公共雕塑,我们觉得跟雕塑相比更加强调跟当地和观众产生互动,它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大的与当地人群的集体作业。比如我们在岳阳,人们可以把芦苇重新摆放和堆积形成一个新的雕塑,在这个过程中让观众获得了交互的乐趣。我们作为艺术小组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不断的抛出去,等大家作出一个反应,再把想法拿回来,这个过程让作品变得更有意思、更加丰满,也融合了更多人的思维。
杨兆博《Breath of the Dark》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展览现场
杨兆博《Breath of the Dark》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展览现场
艺术家的表达只占作品的一半,观众的反应完成另一半
Hi:你们参与的公共雕塑项目其实是非营利的。在很多年轻艺术家想要进入美术馆或画廊系统的时候,你们为什么选择走出白盒子,专注于并不受市场关注的艺术类型?从最现实的问题来谈,在经济上如何长期维系下去?
 
杨: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很多非营利性的公共雕塑确实不会有很好的市场回报。
 
我们觉得公共艺术有更多的可能性。如今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创作不单单局限于表达个人的情感,观众进入美术馆面对作品的时候产生怎样的感觉和反馈,这件事情其实挺重要的。艺术家的表达可能只占作品的一半,观众的情绪和感受完成了另外一半作品。当我们做公共雕塑的时候,观众的参与度甚至更高,他们在作品中拥有很多的参与感和话语权。
《Horn》2.5×2×1.8米 水泥、金属 2023
《Horn》2.5×2×1.8米 水泥、金属 2023
Hi:如果说我们对于雕塑的理解在于形准不准,或者艺术家对于材料和语言的处理,那么公共雕塑带来的而更多是触动。你是如何理解公共雕塑这种媒介的?怎样的作品才算一个好的公共雕塑?
 
杨:我觉得公共雕塑和雕塑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他们呈现的空间不同,雕塑可能更多出现在美术馆,或者藏家的家里,而公共雕塑大多数出现在公园或城市街道,很多时候会成为城市的固有景观。
 
比如我们小时候城市中地标性的公共雕塑,为这个城市的居民植入了很多记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公共雕塑所处的公共空间,聚集了固定的人群,他们在这个空间中互相交流产生反应,成为了重要载体,比如人民广场或公园中的雕塑对社群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一个好的公共雕塑,可以使这个空间或者社群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对这片社群产生反馈。
《Is the fake real?》 digital 2023
《Is the fake real?》 digital 2023
Hi: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国内广场中的伟人雕像或者节假日时的巨型花篮,它们属于好的公共雕塑吗?
 
杨:早期的公共雕塑大部分是造像,对某种文化或者某个伟人进行歌颂的雕塑形式比较多。但它确实与公众产生了联系,为当地社区提供了一种凝聚力或者某种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完成了相同的使命和作用。
 
现代,很多公共雕塑也在慢慢进化的过程中,比如在我的家乡厦门,海边出现很多与沙滩或者风景区这种轻松的旅游环境比较契合的雕塑,它们也反映了当地社群的生活状态和景观需求。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