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新作“蜻蜓之眼”,一部“现实主义”影像作品
继2010年作品“凤凰”之后徐冰与今日美术馆第二次合作,展出作品“蜻蜓之眼”。整个展览现场随着作品形式设置成影院模式,分两层展出,美术馆二层是“蜻蜓之眼”作品从构思、执行到放映的一个完整呈现,三层展出联合策展人董冰峰以“蜻蜓之眼”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徐冰作品中的九种脉络梳理文献。

艺术家徐冰导览开场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览现场
“蜻蜓之眼”是一部由一万一千个小时素材中挑选剪辑出来的81分钟故事长篇,徐冰从2013年开始构思,中途因素材难以获得而中断,2015年重启后至2017年最终制作完成。虽说是一部影片的形式呈现,但其实是徐冰的一个艺术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影片本身是其次的,它只是一种形式。但或许也给出了一种电影的新模式。


“蜻蜓之眼”影片截图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了女孩蜻蜓从寺庙下山后的种种社会遭遇,虽然遇到了喜欢她的柯凡,但却也因她而进了监狱,在柯凡出来后蜻蜓却消失在人海中,无法联系。后半部分由柯凡寻找蜻蜓展开,但最终没能相见,在得知蜻蜓死亡后,整容成蜻蜓模样,延续和体会着她的生命。影片中现实人物“肉身出镜”,剧本赋予人物故事与灵魂,真实与虚构齐头并进。

“蜻蜓之眼”项目工作室
如今数不胜数的公众摄像头其实就像蜻蜓的复眼,即使名字如此美好,但记录的是赤裸裸的现实,是鲜活的社会现场。虽然是一部影片,却是由真实的社会画面构成,我们在这作品片段之中看到的是真实,而整部编剧剪辑之后却也不再真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再创造。在这里面我们真假难分,虚实难辨,包括素材的剪辑呈现,都使得作品显得更加戏剧性。

翟永明“蜻蜓之眼”剧本草稿

翟永明“蜻蜓之眼”剧本
在这无孔不入的公众摄像头中,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其实就像是一个片场,一座摄影棚,我们都被不断的记录与被记录。在这之下,我们可能都是演员,或许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电影。虽然通过摄像头,我们可以看到眼睛尽头之外的事情,但我们却也可能出现在别人的注视中。当然作品也并不是在直接的批判公众摄像头,艺术家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去批判也不给出一个艺术家主观的看法,他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现象更多的需要观者自己思考。就像徐冰所说:“如今只使用公众摄像头影像就可以拼接出一部剧情片,这已经说明了当下人类与其关系、并可以提示有关人类处境等多层次的反思。”

开幕仪式上放映了《蜻蜓之眼》完整影像作品及Q&A访谈
展览将持续至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