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作者:李天琪图片提供:四川美术学院 2021年10月24日 资讯展览

艺术界最受关注的艺术家,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已受学术、市场认可的“老炮儿”,一种是新生代。前者代表着已知的价值,后者代表未来的可能。而在新生代艺术家里,有一类相对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

提到“青年教师”,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学院派”,甚至进而想到“不够当代”,这样的刻板印象或许来源于从前与市场相比略显封闭的美院系统。但创造力在于个人,张晓刚、刘小东、王玉平、谭平……都曾是美院的青年教师。更何况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资源丰富、交流和迁徙自由的年代,学院教师的身份更加不构成一种限制。

和其他年轻艺术家一样,他们经历了与上一世代迥异的生长、社会、教育环境,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有着更加宽泛的趣味;但与“职业”艺术家不同的是,教师身份给予他们的可能是不同的生活、工作、交际环境与节奏,这对创作的影响一般是隐性的,而且因人而异。

青年教师的展览本质上就是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因为未知的可能性,因为没法“闭上眼睛都知道什么样”,所以更加令人好奇。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现场
“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现场
1

“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教师的展览,两年前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版画、雕塑系合并为造型学院,学院里青年教师的数量自不会少,但此次“1+X”只展出了6位艺术家的作品:冯陆、刘海辰、刘彦瑢、娄金、马漓澧、马文婷。这也意味着展览不是拼盘式的“合家欢”,而是提名式的“选拔赛”。

2020年开始征集,2021年1-2月份,经过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冯梦波、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家马蒂亚斯.怀斯切尔、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苹、青年策展人、学者姜俊、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5位国内外评委3轮的评选,从19人次的学院内老师投稿中产生了6位最终入围的艺术家参展。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展览开幕现场
“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展览开幕现场
1

如果说今年1月的“礼物——2021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生提名奖”展览是造型艺术学院给学生的“礼物”,那么此次的“1+X”则是给学院青年教师的“礼物”。在川美美术馆的5号和6号展厅,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都市感性的马漓澧、挖掘“坏”意的马文婷、幽默奇幻的冯陆、以“物”出发关照地理与人情的刘彦瑢、有着惊人爆发力的的刘海辰、将“现实”介入艺术的娄金。雕塑、油画、版画、摄影、装置,每位艺术家在自身擅长领域的基础(展览标题中的“1”)上,挑战和生发出自己并不习惯的、跨学科的那部分创作,也就是“X”: “X” 可以是与其他领域创作者的合作,可以是一种新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或者呈现方式。

项目主持、艺术家、四川美院版画系主任韦嘉在导览现场
项目主持、艺术家、四川美院版画系主任韦嘉在导览现场
1

项目主持、艺术家、四川美院版画系主任韦嘉说:“四川美院的油画、版画、雕塑系在过去三四十年是很强大的一个创作主体,合并以后,也需要更加通用的平台,让艺术家们在这个平台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要求,其实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学是一部分,也需要自身不断去突破,尝试和探索,更深入地融入行业,从而把这个部分的能量反哺到教学中。这也就是展览理念中“X”的由来:很难用一个清晰的定义去界定今天这个复杂的年代,好像恰恰是这种“未知”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定义。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同样如此,勇敢地跨出不熟悉的一步,反而可能会是成为艺术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天祥在展览开幕式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天祥在展览开幕式
1

确实如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天祥提到的:“实际上青年教师们正处在人生中间最宝贵的时段,每位老师都用最大的力量呈现了这一时期饱满的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沉淀着他们对于这个时代和对艺术的思考和认知,我想这一点也可以说是造型艺术学院,也是学校迭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展览开幕式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展览开幕式

在展览开幕式的最后,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发言中说:“大家也知道在全国范围内,不少美术院校其实都有一种忧虑:老一代的艺术家纷纷退休,后来人怎么来接续?‘1+X’这个展览是一个具体的、非常好的方式对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进行支持和关心,既要感谢青年艺术家,也祝展览越办越好。”

参展艺术家 左起:冯陆、娄金、马漓澧、刘海辰、刘彦瑢、马文婷
参展艺术家 左起:冯陆、娄金、马漓澧、刘海辰、刘彦瑢、马文婷
1

马漓澧:人工自然的神秘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的马漓澧,作品中有种神秘和感性,金色一片的郁金香花田,闪着荧光粉的喷水管、人们脸上的微妙神态……马漓澧把对人工自然的迷恋转换为一种奇异的植物与人物表情,按照时间流逝、日光变化的线索表现都市中重要的心灵休憩空间——公园。感性的印象与片段的叙事结合,表现一种当今时代人类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马漓澧作品展览现场
马漓澧作品展览现场
马漓澧 《中央公园》布面丙烯   150cm x 120cm   2021
马漓澧 《中央公园》布面丙烯   150cm x 120cm   2021
马漓澧  《郁金香》    布面丙烯   165cm x 140cm   2020
马漓澧  《郁金香》    布面丙烯   165cm x 140cm   2020
马漓澧 《叶间有光》木板综合材料   115cm x 97cm   2021
马漓澧 《叶间有光》木板综合材料   115cm x 97cm   2021
马漓澧 《有风》   木板综合材料   119cm x 127cm   2021
马漓澧 《有风》   木板综合材料   119cm x 127cm   2021
1

马文婷:通过“坏”去体验肉身的腐败

本科和硕士均就业于四川美院的马文婷的创作与油画为主,这次“1+X”,马文婷做了一些装置作品,画布上腐坏的水果与空间中的仿真草皮与乌鸦一起,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异样”,也是一种对真实的关注——一种心理与精神上的双重真实。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马文婷作品展览现场
马文婷作品展览现场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马文婷  《坏东西》之五 no.4  布面油画  40x50cm  2019
马文婷  《坏东西》之五 no.4  布面油画  40x50cm  2019
马文婷 《坏东西》之一    布面油画   80x80cm  2019
马文婷 《坏东西》之一    布面油画   80x80cm  2019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马文婷  《山谷里的百合花》   布面油画   90x90cm  2019
马文婷  《山谷里的百合花》   布面油画   90x90cm  2019
1

冯陆:异域的幽默

雕塑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冯陆于2006年获得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多年的留学与生活经历使他善于从异国文学中寻找题材:“皮诺曹”“罗马故事”“巴比伦通天塔”“豌豆公主”……夸张的表情、失衡的比例关系使他的雕塑作品带有强烈的幽默感,其背后似乎也透露出一种面对复杂与浮躁社会的态度——笑看即可。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冯陆作品展览现场
冯陆作品展览现场
冯陆  《它》    油色、环氧树脂   30X30X50cm   2015
冯陆  《它》    油色、环氧树脂   30X30X50cm   2015
冯陆  《豌豆公主》  油色、环氧树脂   20X20X30cm   2017
冯陆  《豌豆公主》  油色、环氧树脂   20X20X30cm   2017
冯陆 《晨》   油色、环氧树脂   30X30X50cm   2010
冯陆 《晨》   油色、环氧树脂   30X30X50cm   2010
冯陆 《较量》 油色、环氧树脂   70X70X30cm   2013
冯陆 《较量》 油色、环氧树脂   70X70X30cm   2013
1

刘海辰:离现实很远,离内心很近

两个月前,刘海辰的个展“16:9无尽风云”在位于798的星空间落下帷幕,当时他的大尺幅风景作品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画面中的激荡好像离我们所在的城市空间十分遥远,但其实画中的旷野、山川与河流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想象与灵性空间,未被文明驯化的人的野性部分。此次展览刘海辰的最新项目“河流行纪”以一次冬季冲走河流为线索,北方的故乡一直“在场”, 艺术家却并非意在表现乡愁或怀旧,而是无限的能量、感性与意志。展览中刘海辰“X”的那一部分是他的合作伙伴minicloak的影像作品,她的镜头既下有刘海辰的故乡张家口,也有他现在的生活地重庆,有冰天雪地,也有冰冻湖面下的一条鱼。画面本身很冷,却能想象镜头后创作者好奇和温暖的眼光。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刘海辰与合作伙伴minicloak的作品展览现场
刘海辰与合作伙伴minicloak的作品展览现场
刘海辰   《妄人之旅》  纸本油画棒   38×102cm    2021
刘海辰   《妄人之旅》  纸本油画棒   38×102cm    2021
刘海辰 《远程》  纸本油画棒   38x102cm    2021
刘海辰 《远程》  纸本油画棒   38x102cm    2021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Minicloak&刘海辰    《河流行纪》    视频 时长 5' 38''   2020-2021
Minicloak&刘海辰    《河流行纪》    视频 时长 5' 38''   2020-2021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Minicloak  《白夜梦静》  135mm胶片、艺术微喷   65x43cm   2021
Minicloak  《白夜梦静》  135mm胶片、艺术微喷   65x43cm   2021
Minicloak   《Last fish》   135mm胶片、艺术微喷   65 x44cm   2021
Minicloak   《Last fish》   135mm胶片、艺术微喷   65 x44cm   2021
1

刘彦瑢:能够打动我们的其实就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存在

本硕博都在中国美院度过的艺术家刘彦瑢说自己很喜欢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一本小说《纯真博物馆》,纯真博物馆中陈列的都是女主人公的生活物件,这些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不仅连成了女主人公短暂的一生,也串起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刘彦瑢创作的主题从来不是唯一的,但她会把日常生活中相对具体的物当做人间的真实代表、切片。无论是对过往生活的城市——杭州的描绘,还是与5岁儿子合作的视频作品,都能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但却格外动人的温暖气质。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刘彦瑢作品展览现场
刘彦瑢作品展览现场
刘彦瑢《玉渊潭》布面油画 200x240cm 2021
刘彦瑢《玉渊潭》布面油画 200x240cm 2021
刘彦瑢《这段时光NO.9》 哈内穆勒收藏级喷墨输出、亚克力灯箱 50x65cm 2021
刘彦瑢《这段时光NO.9》 哈内穆勒收藏级喷墨输出、亚克力灯箱 50x65cm 2021
刘彦瑢《瀑布NO.2》 布面油画 230x190cm 2021
刘彦瑢《瀑布NO.2》 布面油画 230x190cm 2021
刘彦瑢《湖》 炭粉、丙烯、日本墨、明胶、哈内穆勒博物馆级蚀刻纸 73.5x152cm 2021
刘彦瑢《湖》 炭粉、丙烯、日本墨、明胶、哈内穆勒博物馆级蚀刻纸 73.5x152cm 2021
1

娄金:与现实发生关系

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娄金的作品《移山》,将混凝土做成群山的形状,让艺术家们在沿路市民的注视下,用工地手推车从制作工厂直接推到展厅。展览也以文献的形式展出了娄金在2020年的在地形实验艺术项目——《杨家坝艺术创作坊》:由艺术家和当地村民对东升村杨家坝院落和在地景观考察后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为目标,做出一系列在地性和参与性作品,项目还包含实地考察、相互讨论、共同创作、作品落地、文献宣传等环节。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娄金作品展览现场
娄金作品展览现场

在“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参展艺术家们位于川美校区虎溪公社的工作室,除了看到艺术家们未展出的或正在进行中的作品,另一个感触是,和生活在北京而不得不一直“东挪西搬”的艺术家们相比,重庆艺术家在工作室方面实在是很“幸福”了,稳定且租金低廉。这样的环境确实压力较小一些,或许这也是很多艺术家选择留在重庆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都说“艺术史不可教”的,但从优秀的老师身上却可以学到不少其他的东西。这6位青年教师的作品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的作品,也是川美对艺术教育的一股“心气儿”。

展览持续至2021年11月15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