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院派”的印象,就这样被四川美院的青年老师打破了!
艺术界最受关注的艺术家,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已受学术、市场认可的“老炮儿”,一种是新生代。前者代表着已知的价值,后者代表未来的可能。而在新生代艺术家里,有一类相对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
提到“青年教师”,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学院派”,甚至进而想到“不够当代”,这样的刻板印象或许来源于从前与市场相比略显封闭的美院系统。但创造力在于个人,张晓刚、刘小东、王玉平、谭平……都曾是美院的青年教师。更何况在今天这个资讯发达、资源丰富、交流和迁徙自由的年代,学院教师的身份更加不构成一种限制。
和其他年轻艺术家一样,他们经历了与上一世代迥异的生长、社会、教育环境,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有着更加宽泛的趣味;但与“职业”艺术家不同的是,教师身份给予他们的可能是不同的生活、工作、交际环境与节奏,这对创作的影响一般是隐性的,而且因人而异。
青年教师的展览本质上就是年轻艺术家的展览,因为未知的可能性,因为没法“闭上眼睛都知道什么样”,所以更加令人好奇。
“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教师的展览,两年前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版画、雕塑系合并为造型学院,学院里青年教师的数量自不会少,但此次“1+X”只展出了6位艺术家的作品:冯陆、刘海辰、刘彦瑢、娄金、马漓澧、马文婷。这也意味着展览不是拼盘式的“合家欢”,而是提名式的“选拔赛”。
如果说今年1月的“礼物——2021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生提名奖”展览是造型艺术学院给学生的“礼物”,那么此次的“1+X”则是给学院青年教师的“礼物”。在川美美术馆的5号和6号展厅,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都市感性的马漓澧、挖掘“坏”意的马文婷、幽默奇幻的冯陆、以“物”出发关照地理与人情的刘彦瑢、有着惊人爆发力的的刘海辰、将“现实”介入艺术的娄金。雕塑、油画、版画、摄影、装置,每位艺术家在自身擅长领域的基础(展览标题中的“1”)上,挑战和生发出自己并不习惯的、跨学科的那部分创作,也就是“X”: “X” 可以是与其他领域创作者的合作,可以是一种新的媒介,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或者呈现方式。
项目主持、艺术家、四川美院版画系主任韦嘉说:“四川美院的油画、版画、雕塑系在过去三四十年是很强大的一个创作主体,合并以后,也需要更加通用的平台,让艺术家们在这个平台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对于老师的要求,其实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学是一部分,也需要自身不断去突破,尝试和探索,更深入地融入行业,从而把这个部分的能量反哺到教学中。这也就是展览理念中“X”的由来:很难用一个清晰的定义去界定今天这个复杂的年代,好像恰恰是这种“未知”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定义。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同样如此,勇敢地跨出不熟悉的一步,反而可能会是成为艺术实践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确实如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天祥提到的:“实际上青年教师们正处在人生中间最宝贵的时段,每位老师都用最大的力量呈现了这一时期饱满的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沉淀着他们对于这个时代和对艺术的思考和认知,我想这一点也可以说是造型艺术学院,也是学校迭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在展览开幕式的最后,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发言中说:“大家也知道在全国范围内,不少美术院校其实都有一种忧虑:老一代的艺术家纷纷退休,后来人怎么来接续?‘1+X’这个展览是一个具体的、非常好的方式对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进行支持和关心,既要感谢青年艺术家,也祝展览越办越好。”
马漓澧:人工自然的神秘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的马漓澧,作品中有种神秘和感性,金色一片的郁金香花田,闪着荧光粉的喷水管、人们脸上的微妙神态……马漓澧把对人工自然的迷恋转换为一种奇异的植物与人物表情,按照时间流逝、日光变化的线索表现都市中重要的心灵休憩空间——公园。感性的印象与片段的叙事结合,表现一种当今时代人类与自然的新型关系。
马文婷:通过“坏”去体验肉身的腐败
本科和硕士均就业于四川美院的马文婷的创作与油画为主,这次“1+X”,马文婷做了一些装置作品,画布上腐坏的水果与空间中的仿真草皮与乌鸦一起,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异样”,也是一种对真实的关注——一种心理与精神上的双重真实。
冯陆:异域的幽默
雕塑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冯陆于2006年获得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博士学位,在德国多年的留学与生活经历使他善于从异国文学中寻找题材:“皮诺曹”“罗马故事”“巴比伦通天塔”“豌豆公主”……夸张的表情、失衡的比例关系使他的雕塑作品带有强烈的幽默感,其背后似乎也透露出一种面对复杂与浮躁社会的态度——笑看即可。
刘海辰:离现实很远,离内心很近
两个月前,刘海辰的个展“16:9无尽风云”在位于798的星空间落下帷幕,当时他的大尺幅风景作品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画面中的激荡好像离我们所在的城市空间十分遥远,但其实画中的旷野、山川与河流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心灵空间,无限的想象与灵性空间,未被文明驯化的人的野性部分。此次展览刘海辰的最新项目“河流行纪”以一次冬季冲走河流为线索,北方的故乡一直“在场”, 艺术家却并非意在表现乡愁或怀旧,而是无限的能量、感性与意志。展览中刘海辰“X”的那一部分是他的合作伙伴minicloak的影像作品,她的镜头既下有刘海辰的故乡张家口,也有他现在的生活地重庆,有冰天雪地,也有冰冻湖面下的一条鱼。画面本身很冷,却能想象镜头后创作者好奇和温暖的眼光。
刘彦瑢:能够打动我们的其实就是一些点点滴滴的存在
本硕博都在中国美院度过的艺术家刘彦瑢说自己很喜欢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一本小说《纯真博物馆》,纯真博物馆中陈列的都是女主人公的生活物件,这些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不仅连成了女主人公短暂的一生,也串起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刘彦瑢创作的主题从来不是唯一的,但她会把日常生活中相对具体的物当做人间的真实代表、切片。无论是对过往生活的城市——杭州的描绘,还是与5岁儿子合作的视频作品,都能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但却格外动人的温暖气质。
娄金:与现实发生关系
雕塑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娄金的作品《移山》,将混凝土做成群山的形状,让艺术家们在沿路市民的注视下,用工地手推车从制作工厂直接推到展厅。展览也以文献的形式展出了娄金在2020年的在地形实验艺术项目——《杨家坝艺术创作坊》:由艺术家和当地村民对东升村杨家坝院落和在地景观考察后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以“艺术乡村化,乡村艺术化”为目标,做出一系列在地性和参与性作品,项目还包含实地考察、相互讨论、共同创作、作品落地、文献宣传等环节。
在“1+X——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术提名展”之外,我们还参观了参展艺术家们位于川美校区虎溪公社的工作室,除了看到艺术家们未展出的或正在进行中的作品,另一个感触是,和生活在北京而不得不一直“东挪西搬”的艺术家们相比,重庆艺术家在工作室方面实在是很“幸福”了,稳定且租金低廉。这样的环境确实压力较小一些,或许这也是很多艺术家选择留在重庆的原因之一吧。
虽然都说“艺术史不可教”的,但从优秀的老师身上却可以学到不少其他的东西。这6位青年教师的作品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的作品,也是川美对艺术教育的一股“心气儿”。
展览持续至2021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