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工蜂装” 陆蓉之的策展收官礼
说来,下午(2012年10月12日)这场展览的新闻发布会有点儿煽情,当然不是因为主角她说了太多“感动”这个词眼而让人红了眼圈,而是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作为陆蓉之32年策展生涯的收官之作“未来通行证”,陆蓉之把这场展览筹备得盛大地要死,上百位艺术家参展,由威尼斯出发,一路巡展至鹿特丹、台北,最后回到北京今日美术馆,是为最后一站。
兴许话说得太早,2011年“未来通行证”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展出时,陆蓉之就宣告要退役,所以随后的巡展开幕时也总让人不解地发问“不是说最后一次么?怎么还有……”这样的质疑来的直白又不客气,现场陆蓉之再一次地宣布今后将进军演艺界,并透露自己已经开始参与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推出的一档节目《翻箱底》。
而为了这“最后一次”,陆蓉之固执地穿上了她设计的工蜂装,即便因为髋部受伤连站起来都很困难。很伤感地讲完“忘掉从台湾带过来工蜂装的翅膀,许是因为天意如此,工蜂不用再飞,预示着策展生涯的结束”后,陆蓉之又振奋地告诉大家“Art for Beeple(工蜂),艺术为勤劳的人”是她想要传达的,而“Beeple”这个词是她新创的。依旧非常“陆蓉之”,那个曾说“策展人”一词是她第一个翻译过来的自认为很荒唐的人。
作为收官展,陆蓉之将展览装扮地犹如一个万花筒,看起来绚丽多彩。一如她所言,“只要美术馆还能塞进去,我是尽可能多让艺术家展出的”,今日美术馆的展览现场看起来非常之拥挤,尤其在这样一个人气旺盛的下午。而且“未来通行证”一路从威尼斯到北京,每个展览现场的参展艺术家数量并不一样,到北京这一站时明显地增加了一些年轻华人艺术家。对比威尼斯的展览名单,也略微地减少了一些国际艺术家的参展,比如说村上隆、威姆·德沃伊;部分艺术家的参展作品也有调整,比如说张晓刚在威尼斯时展的是《天堂4号》,这次带来的是风格迥异的《青松和药瓶》。
问及陆蓉之挑选艺术家的标准?陆蓉之指出前提是有缘相见,其次是功底扎实,能够打动她。“感动”是其口中的常见词,32年的策展生涯也让陆蓉之积累起不少和艺术家之间的故事,个性中直率地一面也让她在表达对艺术的热爱和艺术家的爱护时来得自然而真切。她说和艺术家之间有一种“终生承诺”,早年认识的一位重庆艺术家傅开来因车祸去世了,但只要是陆蓉之策划的展览,她都会让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另有一位德国艺术家Dieter Jung,但凡陆蓉之策划的展览,即便距离再远也会奔赴现场。
就展览本身来讲,陆蓉之在“未来通行证”这一大主题下,分设了“东/西、过去/未来、阴/阳、宇宙/个体、虚拟/现实、Animamix.Net”六大部分,参展艺术家一百六十多位。谈及展览主题,她颇为自嘲地说,“很多人看我这种穿着,觉得我幼稚,说我的展览也幼稚,但其实绚丽色彩之下的作品是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的,艺术难以用语言来说清楚,我的看法全部在这个展览之中。”
若说有什么遗憾?陆蓉之觉得展览空间不够宽阔,不然,她期望还能让更多艺术家作品得到展出。但也许还有一点,如此大制作,展期并不长,展览仅持续至本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