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滔最新个展“铜镜岭”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幕 一部当代考古之鉴
3月23日,“周滔:铜镜岭”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开幕。展览以影像作品为主,包括周滔花了近两年时间在昆仑山下的生态园拍摄,以及在广东、泰国、巴黎等多地拍摄的影像作品。

展览现场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周滔以“铜镜岭”为展览主题,如同一则超现实的寓言故事:以铜为鉴的当代考古指向思辨的修辞、冲突的地形及一系列不合时宜的图像。“铜镜”无法产生完美的镜像,它可能来自过去,也可能来自未来。作为一套自我命名的指涉系统,“铜镜岭”着迷于未竟之事,以讲述不可名状之物。

《白毛男》 装置 尺寸可变 2019

《潮》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13分45秒 2008

《互助练习》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10分52秒 2009
这是周滔于非营利机构举办的首次全面展示过去十年创作的研究性个展,也是两件全新委任作品《山之南》《山之北》的全球首映——这两部影片的拍摄都使用了高精度的8K摄像机:光源的皮肤感与先进的感光技术结合起来,超越了人眼能够感受到的明暗层次——这是一种将创作者的身体、主观的时间感受,与环境和技术进行融合的激进实验。“铜镜岭”邀请观众在有限的时空内,体验影像生产和处理的强度,并探讨当技术成为身体和感官的延伸时,是否还能保持拍摄的直觉性?

《凡洞》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47分53秒 2017

《山之南》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107分 2019

《现实之后》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14分21秒 2013


这些照片如同周滔的“剧本”
出身于油画系的周滔,在面对影像这一媒材时,选择的是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作品:他镜头下的人,有昆仑山下群居的当地居民,还是广东小城里生活的平民、泰国街头示威的民众……这些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普通故事,却在他的镜头下化为不平凡的主角。对于艺术家来说,“拍”的动作就是一种直面现实的行动,拍摄过程的感知、情绪和记忆,可以通过画面转化出来——影像的潜力在于连接人眼和身体,对由技术主宰的现实世界进行重新校正,以缩短知觉感知与现实的距离。人的能动性不仅体现于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也可能被用于保存内在世界的诗意空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并存,造就了周滔影像的冲突和反差。


《这里有电》,如同一部“无用功”的黑色幽默



周滔的小手稿
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