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角度诠释Gursky 帕拉斯特博物馆新展开放
继香港高古轩个展之后,这位毕生居住在杜塞尔多夫的国际知名摄影艺术家Andreas Gursky即将迎来他在杜塞尔多夫帕拉斯特博物馆(Museum Kunstpalast)的重要个展。Gursky生于1955年,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为当代摄影提供一种新的靠近现实主义的方法,他的作品往往有着很强的观念性,且在数码技术的运用上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
资料来源:www.artdaily.com
为了这次展览,Gursky从他毕生创作中精选了近60幅,其中部分作品将是首次展出。在呈现方式上,并不以时间为序,而是混合着新作、旧作,小的、超规则的作品一同展出,期望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观看Gursky摄影的新的不同视角。Gursky的创作主题涵盖着建筑、风景、室内以及人山人海似的盛大场景等。这次在杜塞尔多夫的展览的作品既有其80年代的早期作品,也有他2010年的《海洋》 I-VI系列、2011年的《Bangkok》系列等。
“我做的并不单纯是摄影,” Gursky对其作品做出了如此评价,“我所有的图像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视觉体验。从一开始视觉化想法的形成,紧接着在工作室里尝试各种方式以验证是否可以或者是值得成为一张图片,到最终在电脑上精确地做出来。”
几乎所有的Gursky的摄影作品都是基于大量的拍摄,然后将拍摄所得的素材汇集到电脑上,最终形成单一且完整的作品。Gursky的目标不在于客观性地记录,也不展现某种主题性的观点,而是创造一种综合性的视觉框架,建构出某种完美的个人性图片或者系列作品。
在杜塞尔多夫这次展览的呈现上,Gursky的摄影艺术在阐释上利用了他的优势来回应图片主题。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有效利用,部分他的大尺寸作品概括了多种图式的可能性:前视图、后视图、仰视图、俯视图。而且他多数的作品展现了一种介于远距离综述和焦点式的细节刻画之间的透视矛盾状态。
可以说,Andreas Gursky给德国当代摄影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1977-1981年间Gursky曾和Otto Steinert、Michael Schmidt共同求学于埃森市福克旺大学,专业是视觉传播;后来又在1985-1987年间作为 Bernd Becher的学生在杜塞尔多夫皇家艺术学院继续学业,当时来往的艺术家包括Candida Höfer、 Axel Hütte、Thomas Ruff、 J?rg Sasse 和Thomas Struth,他们都是Becher当时创办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院”的学生。
据悉,展览将从9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至来年(2013年)1月13日。
为了这次展览,Gursky从他毕生创作中精选了近60幅,其中部分作品将是首次展出。在呈现方式上,并不以时间为序,而是混合着新作、旧作,小的、超规则的作品一同展出,期望能够提供给观众一种观看Gursky摄影的新的不同视角。Gursky的创作主题涵盖着建筑、风景、室内以及人山人海似的盛大场景等。这次在杜塞尔多夫的展览的作品既有其80年代的早期作品,也有他2010年的《海洋》 I-VI系列、2011年的《Bangkok》系列等。
“我做的并不单纯是摄影,” Gursky对其作品做出了如此评价,“我所有的图像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视觉体验。从一开始视觉化想法的形成,紧接着在工作室里尝试各种方式以验证是否可以或者是值得成为一张图片,到最终在电脑上精确地做出来。”
几乎所有的Gursky的摄影作品都是基于大量的拍摄,然后将拍摄所得的素材汇集到电脑上,最终形成单一且完整的作品。Gursky的目标不在于客观性地记录,也不展现某种主题性的观点,而是创造一种综合性的视觉框架,建构出某种完美的个人性图片或者系列作品。
在杜塞尔多夫这次展览的呈现上,Gursky的摄影艺术在阐释上利用了他的优势来回应图片主题。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有效利用,部分他的大尺寸作品概括了多种图式的可能性:前视图、后视图、仰视图、俯视图。而且他多数的作品展现了一种介于远距离综述和焦点式的细节刻画之间的透视矛盾状态。
可以说,Andreas Gursky给德国当代摄影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1977-1981年间Gursky曾和Otto Steinert、Michael Schmidt共同求学于埃森市福克旺大学,专业是视觉传播;后来又在1985-1987年间作为 Bernd Becher的学生在杜塞尔多夫皇家艺术学院继续学业,当时来往的艺术家包括Candida Höfer、 Axel Hütte、Thomas Ruff、 J?rg Sasse 和Thomas Struth,他们都是Becher当时创办的“杜塞尔多夫摄影学院”的学生。
据悉,展览将从9月23日开始,一直持续至来年(201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