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里的民族性 KCAA民族艺术影像展开幕
6月19日下午1时“当代艺术与公众——民族艺术”影像展在草场地红一号院KCAA开幕。本次展览属于KCAA“当代艺术与公众”系列展览的第二回。展览分三天进行,开幕日放映了三部纪录片,同时与观众见面的还有装置和绘画作品,20日以及21日将会展出音乐和行为艺术。
策展人张扬在谈到本次展览时说,他对民族艺术一直处于喜爱却迷茫的境况。作为一个来自内蒙古的年轻人,张扬初来北京时总会被问及有关民族的问题:你还说蒙语吗,你穿民族服饰吗,你们总是搬家吗?他说这些问题往往会让他感到窘迫,一方面还有很多人对于民族缺乏必要的认知,另一方面自己本身缺少本民族的特质和内涵。这些有关民族问题的经历,激起了张扬探索民族文化的兴致。他强调,这次的民族艺术展不是少数民族的,而是民族的,民族不论大小皆有文化,皆有艺术。
有关民族文化的纪录片是开幕日的重头戏。这三部作品分别是:陈城的《入土为安》、螺丝刀的《广西宾阳炮龙节》、美国艺术家Jocelyn的《无处为家》。
《入土为安》是艺术家陈城的毕业作品,他在该片中记录了湘西土葬的的过程,旨在通过影像保留土家族传统的民族文化。陈城说,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土家族,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土家族人走出历代生活的地方来到城市,属于土家族的民族文化逐渐在年轻人这里消逝。他希望《入土为安》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土葬这一非物质文化,了解土家族。
《广西宾阳炮龙节》是来自广西的壮族艺术家螺丝刀的作品,这部纪录片也是艺术家对本民族传统的记录。炮龙节是宾阳壮族一年里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是了解壮族文化的最佳时间,因为很多壮族民间风俗和传统技艺会作为节日活动呈现。螺丝刀把炮龙节拍成影像,使得这一节日多了一层意义:它作为一件艺术品存在时的意义。
长达58分钟的纪录片《无处为家》讲述了一个令人忧伤又振奋的故事。藏族单身母亲赞塔为了让儿子上学,不顾公婆反对带着儿子逃离家乡前往北京,成为街头小贩,然而语言障碍、文化隔膜让这对藏族母子在北京举步维艰,2005年与美国记者Jocelyn的偶遇改变了母子的生活。《无处为家》对性别歧视、民族歧视做了充分的且观点鲜明的表现。在北京,民族身份给赞塔带来了不少麻烦(考虑到当时一些政治事件),房东甚至不愿租房给她。在西藏,性别给赞塔带来了同样的困境,强烈的性别不平等使赞塔竟然不能够抚养儿子(孩子的爷爷想夺回孙子)。影片放映后,Jocelyn做了问卷调查,希望观众就本片的一些观点做出判断,本片的一些事实(政治事件等)需要观众认真思考。
开幕日当天面对观众开放的还有装置和绘画作品,在KCAA一楼展厅展出。这些作品是哈桑刘的装置《悬》、《幻》、油画手枪系列,哈妮斯的油画作品《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登不可登之峰则达顶峰》,陈曦的装置作品《莲》。艺术家将会在明日在现场与观众见面并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解读。
策展人张扬说办展览一定要带着疑问和兴趣。“当代艺术与公众”第一回的主题是“地下艺术”,他说这就是他感兴趣却又不是很理解的事物,那么就让这些艺术家给我们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