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间吹起学院清风
高一斐以古典油画技法表现时下生活的寂寞
春分后的北京早已褪去冬日暗灰的旧衣,披上了新绿。而此时的北京空间也颇为应景,吹出清新的学院之风。2014年3月22日,空间携手朱小钧,以“绘心撰忆”为题,展示了他们艺术小组(赖圣予、杨晓钢)、薛堃、宋若华、张文荣、李易纹、高一斐、陈家业的油画作品。均毕业于著名艺术学院并受过良好的技术训练和学术洗礼,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强调的,不是超出自我体验范畴的社会现状,而是接近个人的生活感受。
宋若华的《新妇》是与大师对话的结果
“绘心撰忆”是策展人朱小钧与北京空间合作的,以推广年轻艺术家为主的展览项目之一,并希望借助画廊平台,令更多富有才华的新人得到业界的关注。参展人员的选择上,朱小钧会根据事先拟定的主题,寻找出气质相当的艺术家。商业的外包在此消失不见,绘画性得到强调。七组作品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相互交织,丰富了主题。入口处的展厅内摆放着三组作品。正对大门的是他们艺术小组的《星空》,一望无垠的星空与迷鹿相伴的场景,或是其内心对都市生活压力的另一种心理转换,或是记忆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若宋若华2010年创作的《器皿》是向莫兰迪致敬,那么2013年的《新妇》便是他与大师的对话结果。薛堃的《在雨中》不在雨中,他似乎躲在黑暗的角落,透过细小的缝隙,观看雨中的工厂,观看消费世界背后的面貌。古今的对话,现实与虚幻的交织,时间在这没有结点。
他们艺术小组的《星空》是他们对无形压力的另一种心理转换
画廊另一处展厅内摆放着高一斐、李易纹、陈家业和张文荣的记忆片段。曾在意大利学习的高一斐深受古典油画的影响,并从最初的技法研究发展到现在更具有个人语言的绘画方式。画面没有太过繁琐的细节,简单的布局突显了都市生活的寂寞。李易纹《真空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令看似真实的公共场所成为个人记忆的游乐场。同样表现生活场景的张文荣却以极为个性化的技法削弱了其中的现实气味。而陈家业的《电子景观-1(看不见的城市)》,展示了我们刻意回避的城市景观。
学院不一定保守,主流不一定深刻。或许稍显稚嫩,但却有更多的可能。展览持续到4月21日。
薛堃《在雨中》描绘了消费文化背后的工厂景观
李易纹的《真空区》是其记忆的游戏场所
张文荣以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强化了个人情感
陈家业展示了我们刻意回避的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