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策展人戴卓群策划的展览“歧感激流——通向语言的绘画”大型群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共邀请了陈彧君、段建宇、耿旖旎、侯勇、黄宇兴、吉磊、贾霭力、李青、刘唯艰、马文婷、秦琦、仇晓飞、申亮、沈晔、宋元元、唐永祥、屠宏涛、谢南星、谢其、翟倞、詹翀、郑文昕共22位艺术家参展。
展览空间
李青 《音乐课》(左) 《大家来找茬·开吃》(右)
“现代主义革命所带来的成果,是将绘画本身变成了绘画的对象,将绘画导向了自身的内部。”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一直以来扮演着哲学家、社会观察者、预言家的角色,有些艺术家以第三人称叙事的客观姿态,提点中国当代的社会问题,有些艺术家则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期望通过作品可以唤醒每个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的情境之下,策展人戴卓群更希望通过展览对艺术本体化和对绘画本体语言进行讨论,之所以用“歧感激流”这样一个语义模糊的语汇来命名本次展览,展览的策展人戴卓群是希望不想因为展览的名称或者主题去过多的定义、限定和禁锢展览本身,通过最近的展览他也一直在试图打破主题先行的策展方式。
巧合的是本次展览的艺术家都是70和80后,这是不是时代的转向对艺术家艺术作品面貌的呈现产生出来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戴卓群认为“‘歧感激流’的本身就像今天的绘画本身,充满歧义,充满可能性,越来越变成不确定的现状。”,而“歧感激流”想呈现出来的就是祛除艺术工具化,让大家去关注艺术的本身。
《相似物》系列作品开始于2014年上半年,艺术家把具体的场景和物件放置于更为抽象的空间或形态观看,呈现一个现实和想象的中间状态。
艺术家詹翀作品大多关于物和痕迹,他对于黏土的偏爱是有目共睹的,对于艺术家来讲黏土这种物体本身非常的纯净,是一个纯粹的物质,它的产生是为了早就另外一种东西。
凯伦·史密斯认为贾霭力所描绘的情感更接近于陀夫妥耶夫斯基或托尔斯泰,是更多的述说着悲剧和挣扎;挣扎的悲剧及对其希望不大的反抗。
侯勇也是一个善于从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出发,经常在一些琐碎细节和经常被大家所忽略的细节中寻找创作灵感。
在吉磊笔下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许多片段化、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的图像,这些图像又常常身兼个人与公共性质的双重功能。
马文婷近期的作品中更加注重绘画的形式语言,每幅作品背后都关联着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个人生存感受的表达。
段建宇 《姐姐妹妹都不错》(左) 《一双绣花鞋No.2》(右)
唐永祥 《几个盘子一样的椭圆形下边是些色块两边还有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