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锋北京首个展 “探针”式的还原图像本身
艺术家 王国锋
11月8日,德萨画廊2015年的最后一个展览留给了当代影像艺术家——王国锋。以“探针”为名,将单纯的照相机快门成像后的图像进行重新解构。在本次展览里,仅展出了一件与展览同名的《探针》作品,展厅的其他空间则留给了无数由“像素”组成的色块。作为对以往“新闻系列”、“记忆系列”至“像素系列”的一个延续,此次个展依然保持着以艺术家本人的主观观念介入和引导为先,在用计算机编辑、拼贴与合成作为手段制作而成的图像作品。与以往不同的则是它完全摆脱了艺术家个人创作模式与经验,既没有展示他象征性的政治图像摄影,也没有呈现他纯粹观念性的平面图像作品,而是将图像与空间相结合,使平面图像转变成空间装置形态,以不断被放大的像素所构成的一个纯抽象的视觉形式。
王国锋个展《探针》现场
从德萨画廊北京二层窗户望去的风景,展厅唯一展出的摄影作品《探针》
走进展厅,首先每位观众需要穿上鞋套方能进入展厅。面对无法聚焦的深蓝、墨绿、天蓝、浅灰等不同颜色的小方格子时,人们的视线变得有些不真实,甚至有些涣散。当深入到展厅内部时,展厅四周的展墙都被一个个的方格子包裹住,而无法聚焦到一件摄影作品之时,已经打破了大家所定义的白盒子空间,它更像是一件为展览空间量身定制的观念作品,它被艺术家王国锋定义为“图像装置”。
图像装置作品《探针》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准备工作,在这个看似空无一物的展厅里,每一条与视平线对其的方格子都成为了布展最大的难度。前期经过精密的计算机语言的设置,每一个方格子的颜色与位置都要求精准无误。直至走到展厅的二层空间,一件名为《探针》的摄影作品将近600平米的展厅空间的像素语言汇总至一张图片里面。这也是王国锋在其“像素系列”作品里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对图像像素扩大至极限,将其合理的移置与转换,每一格“探针式”的像素所释放出的颜色就是这张手机拍摄的图片最原始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虚拟的数字空间里,人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Hi艺术=Hi 王国锋=王
Hi:这次最新个展的作品,较之以往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突破。
王:与以往创作的“新闻系列”、“记忆系列”到“像素系列”,直至这次最新个展所展示的图像装置作品《探针》,我都用到了挪用和重构的方法对原图像进行解构和再编码,我认为是一种延续。我还是基于图像语言出发,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图像语言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变得更为数字化。在这其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像素。这次展览里的所有像素都源自于我用手机拍摄的一张风景,然后用计算机语言将之扩大至极限,最终呈现在6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中,它完全变成了抽象的视觉空间。
Hi: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你会分几个步骤来完成一件作品?
王:在创作以往与具有象征性的政治图像摄影还是纯观念性的平面图像作品时,我与其他专业摄影作者的创作手法上会有所不同,我并没有刻意的去追求一张照片的完整性,而是从局部着手,一部分一部分的拍摄后,经过后期的处理而形成了完整的一件作品。换言之,相机仅仅是完成了我采集素材的工作。在这个过程里,我一直在不断地解析图像语言,试图重新解读今天图像所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Hi:用拼接、打散的方式将图像语言重新解构之后,你所获得是什么?
王:这是我所探讨的一个课题,从而不断的推进对图像语言的思考。就像今天人们用手机随意的拍摄一张照片过后,它就与作者发生了某种关系。首先它是一个审美对象,你需要取景、构图;同时也是你个人情感的载体,之后它可能会通过媒体去传播,经过权力机构的过滤,最后图像变成了一个被篡改的对象,它所呈现的面貌有可能与你最初所拍摄的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包括在观众在理解你作品的时候,它也会经过二次创作,这个时候的图像已经完全脱离了其本质。
Hi:关于图像的课题,未来还会延伸出不同的呈现方式吗?
王:会的,目前只是我对图像解析的开始。“像素系列”比较有意思的是与我之前的作品呈现的视觉效果是相反的,以往我一直在做着“高清晰”的概念,当人们离得越近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图像细节就会越清晰,而这个系列你会发现恰恰相反。
Hi:以后会更多的围绕日常生活的场景图像为创作对象吗?
王:过去包含政治的图像,只能说是我兴趣的一个方面。这次我所引用的这张简单的风景照片,我想是把我之前对图像的话题拓展的更宽泛。
经过计算机将图像扩大至极限,最终所看到的像素就是图像最原始的结构
《像素 2014 No.2》 205 × 149cm 艺术微喷 2014 独版
《像素 2014 No.8》 200 × 148cm × 2 艺术微喷 2014 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