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从林风眠与吴冠中,看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之路

2024年9月10日 资讯展览
在第40个教师节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八周年之际,“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开幕式于9月1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杭间,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江鹏,策展人徐虹先后致辞。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清华艺博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清华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艺术界代表、媒体记者、社会观众等出席了开幕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从林风眠与吴冠中,看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之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从林风眠与吴冠中,看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之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从林风眠与吴冠中,看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之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从林风眠与吴冠中,看中国画的现代艺术之路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林风眠(1900-1991)与吴冠中(1919-2010)是中国绘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者和成功实践者。林风眠是中国现代新艺术的开创者和领头人。他年轻时接受了西方绘画的严格训练,同时感受到东方艺术宁静悠远的美。他被博物馆陈列瓷器的优美雅致形象所打动,也对其他民间艺术也有极大的兴趣,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看见一条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创作之路。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在法国留学时就已开端。他回国后开始画风景人物,环境允许时很快走向用表现性手法创造艺术。之后,他又在表现风格和抽象风格之间作自由地切换,画出更为强调主观感受的作品。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和吴冠中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他们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林、吴这两位留学法国的现代中国艺术大师举办展览,精选绘画作品140余幅,以呈现他们对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拓,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风眠 《品茗》  纸本水墨设色 29.5cm×32cm 20世纪4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林风眠 《品茗》  纸本水墨设色 29.5cm×32cm 20世纪40年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林风眠《琵琶仕女》   纸本水墨设色 34cm×34cm 20世纪5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林风眠《琵琶仕女》   纸本水墨设色 34cm×34cm 20世纪50年代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旅途》   纸本铅笔、水墨 27cm×21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旅途》   纸本铅笔、水墨 27cm×21cm 1950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 《西藏女乡长》 纸板油画 36cm×28cm 1961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 《西藏女乡长》 纸板油画 36cm×28cm 1961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瓜藤》   木板油画 61cm×46cm 1972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瓜藤》   木板油画 61cm×46cm 1972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林风眠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第戎国立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26年初,年仅26岁即就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28岁即成为国立艺术院(后更名国立杭州艺专)创始院长。他始终致力于将西方现代绘画思想与方法融入中国绘画教学和实践,力图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美术探路者。他提出“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艺术战”等主张,至今仍未过时。然而他一生名满天下,却半世流离,甚至一度身陷囹圄;其作品的命运更是坎坷多舛,早年作品或散佚,或在荒谬年代不得不亲手毁去,垂老之年移居海外,百余幅佳作终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宝贵财富。
 林风眠   《农妇(满筐)》纸本水墨设色 67cm×68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   《农妇(满筐)》纸本水墨设色 67cm×68cm 20世纪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林风眠《菖兰》  纸本水墨设色 68.5cm×65cm 1961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林风眠《菖兰》  纸本水墨设色 68.5cm×65cm 1961年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林风眠《风景》   纸本水墨设色 68cm×68cm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林风眠《风景》   纸本水墨设色 68cm×68cm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冠中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受到时任校长林风眠的美术思想启蒙,也得到关良、潘天寿、吴大羽等前辈亲授。1943年毕业后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任助教,1946年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获公费资助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50年,吴冠中留学归来,辗转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校。吴冠中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满怀憧憬毅然归来,却因其艺术主张与时代的“脱节”而长期被边缘化。当然,这种边缘化处境反而使他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创作时间,尤其在调离“写实主义”堡垒中央美术学院后,他在清华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非主流”教学之余,充分利用假期,自费到全国各地写生,以其劬励与执着,创作了一大批精彩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冠中 《青岛红楼》 木板油画 46cm×61cm 1975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 《青岛红楼》 木板油画 46cm×61cm 1975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狮子林》  纸本水墨设色 173cm×290cm 1983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狮子林》  纸本水墨设色 173cm×290cm 1983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吴冠中 《故宫》  纸本水墨设色 48cm×44cm 2006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冠中 《故宫》  纸本水墨设色 48cm×44cm 2006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以林风眠和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道路,走过了百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景象:中国现代艺术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东方,没有忘记关注它已有的文化传统。探索中国现代艺术之路,回应百年社会转型呼声,这是林风眠和吴冠中所代表的几代艺术家的使命。他们的个性、气质、天赋、背景不同,所选择的艺术探索路径也各有侧重。但他们殊途同归,以自由创造的激情共同谱写了现代中国艺术的光辉篇章。

展览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二层展厅展出至2025年1月3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