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空间13位艺术家恭贺“新年物语”
借助新春即将来临之际,会空间于1月16日带来2016年首个群展“新年物语”。为了讨个好彩头,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3位艺术家为迎合展览节日气氛带来的作品,参展艺术家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之外,其中不乏一些新鲜面孔。他们分别是:陈文波、郭鸿蔚、韩五洲、计洲、鞠婷、王光旭、王郁洋、颜磊、杨宏伟、杨茂源、叶楠、张晖、周文斗。此次展览将艺术作品与家居装饰绑定,营造出人们平日家中欣赏艺术的状态及轻松愉悦的气氛,一方面通过年初的展览喜迎新春;另一方面通过“物”的本体投射至多层面的社会人文哲思。
会空间“新年物语”展览外部橱窗作品展示
展览现场
本次展厅的多方位运用毫无违和感地将艺术品与家具展融为一体,“新年物语”、“都会西太”与“Ddily Project”三部曲齐发力,通过日常社会介入的方式去解读往常的认知经验,或是将物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策展人王泡泡并不想将展览过于学术或是过于娱乐,而是将艺术与生活自然流畅地尽显眼底。在当今的艺术状态的观念性愈发开放,这种更新的效应在不同的语境中起到过有效传播新的价值立场,回顾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如今在消费性社会的场域中,过去的85效应逐渐开始遭遇当下社会的转型,从而一种违和感显现出来。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当代艺术当然不能停留在过去叙事的准则之中。
杨茂源 《面孔系列》高43cm 有花纹大理石 2009
《面孔No.37》局部
《面孔No.45》细节特征
计洲 《尘No.1》 150×180cm 数码输出 2010
张晖 《玉兰树之四》 130×90cm 布面丙烯 2015
陈文波作为中国观念绘画与文化波普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在“都市诗学”绘画中探索并实践。本次带来的作品《最后一杯》亦是利用艺术家日常生活的摄影照片,通过人工色块的修饰与更迭,表达了艺术家对物欲横流和政治社会环境的再度审视。韩五洲在2015年参加了Freize伦敦艺术博览会,在他的艺术实践当中,所使用的材质几乎都是日常中随处可见的消耗品抑或是废弃物,作品《绿色》利用废旧塑料袋一圈圈的盘绕,不断地阐释出能量守恒定律,以小见大,从个体于社会的体验出发,试图将自身的感受延伸于周围的环境之中,在物质的消耗过程中反思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机制。
陈文波 《最后一杯》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韩五洲 《绿色》 直径200cm 废弃塑料袋 2014
塑料袋周而复始地盘踞于圆心
郭鸿蔚 《灰No.3》 水泥、混凝土气块、砖 2015
鞠婷依然以个人符号式的作品成为了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将颜料作为雕刻的对象,丰富而多层次的线条,使观者在二维平面的空间中感受三维视错觉的体积感,可谓刀刀入画。王郁洋的作品同时在会空间与江南布衣同时进行展示,相比于江南布衣的“冬宴”活动,会空间的作品《字典-佛》更加令人们对这位艺术家的造诣感到不可莫测,他讲数码科技融入到造物者的角色中,在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转译、信息的现代传播等学科逻辑融合艺术语言,通过二进制代码的输入,将佛字通过科技方程式的输出,来模拟人类对科技的欲望与社会的思量。
鞠婷 《+-92515》 183×183cm 布面丙烯 2015
王郁洋 《字典-佛》 55×85×40cm 黄铜 2014
周文斗 《天使之翼》 180×150×40cm 羽毛球、钢丝 2008
作品细节
展览之中不难发现上一次展览的艺术家杨宏伟的影子。继“象•素分析”之后的又一次在同一展示区域的作品展出。不同的是,作品《无物》是他选择以“点”为主要语言,把复杂的刀法慢慢隐匿于木刻的背后,他不愿归于雕塑艺术家的名号,而是更想通过当代艺术的宽泛创作方式将版画艺术的魅力诠释于众。杨宏伟的《无物》引出“本来无一物”的思想,将刀法逐渐归零,着眼于物象本体之上,丝丝入扣的疏密刀迹早已令局部的“点”抽离于具体的物象,而偶然的版画语言彰显了木的性格。
杨宏伟 《无物系列》 126×86×8cm,119×59×4cm 木制 2015
作品局部
颜磊 《着陆-空中小姐》 200×145cm 布面油画 2007
叶楠 《观音》 160×140cm 赤磷、铁、丙烯、油画布 2012
在这间市中心的商业地段之中,一盏为茶余饭后的观众点亮的明灯迟迟不为熄灭,透过官舍的窗子,那一抹红色,时时为走在严酷寒冬中的人们送去了新年物语的问候。
空间外的艺术橱窗
展览将展出至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