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你看,那些未来媒体艺术家年轻的样子?

作者:刘霞 2017年7月2日 资讯展览
记得有次在采访以为80后留学英国的新媒体艺术家,问到对“新媒体艺术”看法的时候,他非常直接的说到“新媒体艺术就是当下的当代艺术”。从某种道义上来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作品其中的当代性,但仔细想来,从杜尚之后,日常品与艺术界线被打破的同时也划出了艺术创新的天花板,任何局限于日常之内的艺术行为都难以再被称为“新形式”或“新观念”,而如此看来,艺术领域如果还有什么未开发的“处女地”的话,那便是与新的科技的结合。
敖燕茜,陈希鑫,杜亚平,高凤艳,朱正雯《蛇永远会存在》综合材料 2017
敖燕茜,陈希鑫,杜亚平,高凤艳,朱正雯《蛇永远会存在》综合材料 2017
7月1日,有张尕策划的“未来的现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16,2017春季媒体艺术课程的学生习作展”在杨画廊开幕,展出了央美实验艺术学院在“未来媒体艺术”这一专业方向的框架下包括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在内的40位学生分团队创作的17件“新媒体艺术”。
范嘉宝,高美琳,靳阳,王倜,赵嫣然《没有什么是翻不过去的》互动影像 2017
范嘉宝,高美琳,靳阳,王倜,赵嫣然《没有什么是翻不过去的》互动影像 2017
在本次展览中,作品从运用各种传感器激活切身体验的交互装置,到以脑机接口(BCI)技术强化的戏剧感,从非传统模式展开的VR和AR的叙事,到运用磁流体及其他炼金术式的原料引发声场与视觉形态,以及对于机器人表演的暗示,多有涉猎。虽然从最终的呈现形式上来看,同隔壁木木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同为“后网络时代”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相比更为稚嫩,更多的还停留在将“传感装置、交互装置、以及基于数码科技的程序编写等科技作为载体向艺术语言形式转换的尝试阶段,但对技术的运用,以及基于这种形式之上的想象力的放飞,依然足够让我们从其中揣度未来媒体艺术的样貌。
今童《全知之眼 β-1》 kinect感应 机械运动 互动算法 投影 2017
今童《全知之眼 β-1》 kinect感应 机械运动 互动算法 投影 2017
在展出的作品中,由2016级硕士研究生今童创作的《未来之眼》是对新媒体艺术探讨的所有问题最好的诠释,在《未来之眼》中,以金属结构包裹着的塑胶球体的物体做着不断开合着循环运动,平稳的如同人类心脏跳动的规律为其赋予了“类人” 的生命,这一点,直指在阿尔法go打败了柯杰之后,智能科技在与人类的博弈中的胜利让人类看到了机器的“觉醒”,从而反思至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以人中心的宇宙观,是否需要重现构建?而这也正是人类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带来史无前例的对科技的关注,而科技的发展也已经让其具备了远超人类范畴的能力之下,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张尕看来,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也正是要用艺术的形式来引导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和想象。
范学超、许馨文、迟世林、成思远、杨琪磊、雷震、王莹、徐仲伯《沙发上的奥林匹亚》 人造皮草,家具,台灯 ,随机感应装置 2017
范学超、许馨文、迟世林、成思远、杨琪磊、雷震、王莹、徐仲伯《沙发上的奥林匹亚》 人造皮草,家具,台灯 ,随机感应装置 2017
从技术语言上来看,艺术家在其中运用了kinect(微软XBOX360体感周边外设)感应、互动算法以及投影,在白色的塑胶球上,一直眼睛投射在其中,被成为“未来之眼”,而在体感感应设备以及互动算法的帮助下,眼睛会和走进自己的观众有所互动,根据观众的位置投去来自未来的一瞥。这种互动性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中观众与艺术的关系,也让作为“物”的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更加逼真。这样的互动性也被运用在《沙发上的奥林匹亚》、《没有什么是翻不过去的》等作品中。
李洪标《声像观微》综合材料 2016
李洪标《声像观微》综合材料 2016
刘行、刘明仪、曲训、吴亚哲、吴嘉文、熊莉雯《声殳耳》200 × 200 × 200 cm  综合材料 2017
刘行、刘明仪、曲训、吴亚哲、吴嘉文、熊莉雯《声殳耳》200 × 200 × 200 cm  综合材料 2017
包婉依《失控》 250 × 100 cm  木门,VR影像,摄像头,脑电波传感器 2017
包婉依《失控》 250 × 100 cm  木门,VR影像,摄像头,脑电波传感器 2017
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从科技向艺术语言形式的转换中,还有一类是对不可视的声音,甚至是情绪的收集及转化,在《声象微观》中,李洪标将将声音的震动转化为激光点的运动轨迹,从一些简单的物理原理出发,在传统的基础下将新媒体的元素相结合,探讨听觉与视觉的关系,两者的互通性,将声音视觉化。在《电磁南唐鼓v1.2》中,由吴天,陈胄,卢明,蒋文勇,李有杰,陈传龙,李有杰组成的小组,将鼓面置换为磁流体,使用传感器将振动信号数字化,控制鼓面下方的电磁铁矩阵和音响工作,以获得一种异样的数字化击鼓体验。而在包婉依的作品《失控》中,则改变了以往VR观看中观众的被动性,而将VR视频固定化以及空间化,让观众更主动的选择。
罗爽《无题》 木、传感器、单片机 2017
罗爽《无题》 木、传感器、单片机 2017
郭鹿鸣《指》 电机、电磁装备 2017
郭鹿鸣《指》 电机、电磁装备 2017
40多位学生、17件“新媒体艺术”在展厅中略显嘈杂,但正如央美实验艺术系的开创者吕胜中在开幕讲座中说到的那样“展览本身的意义大于作品的最终呈现”,这些,都是未来新媒体艺术家年轻时期的尝试。
卢明、侯德华、张永基《侵入脑干计划》  声音,隔音耳塞,影像  2017
卢明、侯德华、张永基《侵入脑干计划》  声音,隔音耳塞,影像  2017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