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中国首展 为PSA注入一剂“心跳”

作者:吕晓晨图片提供:PSA 2018年4月27日 资讯展览
4月25日,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忆所”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序幕。
策展人马尔丹先生、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以及龚彦女士在“忆所”展览媒体发布会现场
策展人马尔丹先生、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以及龚彦女士在“忆所”展览媒体发布会现场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生于1944年,是二战后重要的欧洲艺术家,他的出生、童年恰逢二战末期和巴黎解放,社会的动荡也成为他日后作品中鲜明的特征之一。与其他专业院校出身的艺术家不同,波尔坦斯基13岁便辍学(1957年),此后开始创作大型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并于1968年连同题为《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不可能的一生》(The Impossible Life of Christian Boltanski,1968)的首部电影作品与公众正式见面。这部电影也开启了其持续至1974年的高产创作时期。
波尔坦斯基先生在“忆所”媒体发布会上讲话
波尔坦斯基先生在“忆所”媒体发布会上讲话
1971年,美国纽约索纳班画廊(Sonnabend Gallery)最早展出了波尔坦斯基的绘画作品;次年波尔坦斯基的作品也在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亮相。1987年起他又陆续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举办了一系列大型个展,并在九十年代继续于欧洲多个博物馆进行巡展。波尔坦斯基还是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艺术家。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无人》,“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无人》细节
《无人》细节
近年来,波尔坦斯基以大型装置作品闻名,如巴黎大皇宫Monumenta项目《无人》(Personnes,2010)、2010年于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展出的《无人之境》(No Man’s Land,2010)、以及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的《机遇·命运之轮》(Chance–The Wheel of Fortune,2011)等。除了此类短期作品之外,波尔坦斯基亦经常参与各种持续终身的项目,如坐落于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Les Archives du Cœur,2005-)以及位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的人生》(La Vie de C. B. ,2010-)。
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中国首展 为PSA注入一剂“心跳”
《机遇·命运之轮》,“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机遇·命运之轮》,“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类》,“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人类》,“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本次在PSA的展览“忆所”,波尔坦斯基通过装置、影像、声音、影子剧场,对个人在日常和历史事件中不可预测的机遇进行追问,如展厅一层的《无人》,近十吨衣物堆成一座山峰,被15米高的起重机钩子重复抓起,抛下。《无人》在法语中的词汇有“人类”和“无人”两重含义,艺术家用这些衣物同时指代了人的个体。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死亡和消逝,而无论是光鲜亮丽还是衣衫褴褛的人生,都将走向同样的结局。
《秘语》,“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秘语》,“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圣地·智利》,“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圣地·智利》,“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大衣与座椅》,“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大衣与座椅》,“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到达》,“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到达》,“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祭坛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祭坛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纪念碑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纪念碑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纪念碑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纪念碑系列》,“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本次展览另一大看点是波尔坦斯基利用PSA的大烟囱展出了自己的心跳,一枚电灯泡随着他的心跳声明明灭灭。同时展厅中还有一件心跳采集工作室,观众可将自己的心跳声刻录保存,或赠与希望永久与之连接生命频率的亲友。2005年起,艺术家在全球各地开展《心之档案》项目,并立下一个乌托邦式的目标——希望可以收集到全世界所有的心跳声。至今,波尔坦斯基已经采集了逾12万人的心跳声,保存在他创建于日本丰岛的心跳档案馆。通过这一持续进行的项目,这座小岛用声音记录着生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的痕迹。而多年后,不同地域、肤色、文化的人都会将这一遥远的文献库作为旅途的目的地,来此聆听亲人的心跳,这一行为本身也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心》,“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中国首展 为PSA注入一剂“心跳”
展览现场“心之档案”,心跳收集室
展览现场“心之档案”,心跳收集室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的策展人是让-于贝尔·马尔丹,他与波尔坦斯基同龄,他们结识于1969年。马尔丹1971年至1982年间担任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策展人;1977年担任蓬皮杜中心担任展览项目负责人;1982年-1985年担任瑞士伯尔尼美术馆(Kunsthalle Bern)馆长期间,组织策划了俄罗斯当代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的首次个人展览; 2015年马尔丹也在巴黎和PSA推出的大型装置艺术展《理想之城》(Dream City)担任策展人。杨诘苍曾称马尔丹是“第一位将中国当代艺术家带去法国的策展人”:1987年至1990年马尔丹在担任蓬皮杜中心旗下国立现代艺术图书馆馆长期间,策划了展览“大地魔术师”(Magiciens de la Terre,1989),首次将西方尚未熟知的非洲、亚洲及大洋洲艺术家的作品与西方先锋艺术创作聚于同一视野下。
《影·天使》,“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影·天使》,“忆所”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马尔丹先生在“忆所”媒体发布会上讲话
策展人马尔丹先生在“忆所”媒体发布会上讲话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8日。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