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进军USA

作者:王丹艺 2014年6月12日 资讯展览
Xu Zhen, Produced by MadeIn, Fearless, 2012, Mixed media on canvas, 124 716 x 253 1516 in. (316 x 645 cm)

© Xu ZhenMadeIn, Courtesy of Long March Space, Beijing
Xu Zhen, Produced by MadeIn, Fearless, 2012, Mixed media on canvas, 124 716 x 253 1516 in. (316 x 645 cm)
© Xu ZhenMadeIn, Courtesy of Long March Space, Beijing
“我这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My Generation: Young Chinese Artists)是美国首个聚焦2000年以后崛起的中国大陆新生代艺术家的群展。此次展览将汇聚27位70年代末出生并在外开放政策庇佑之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策展人Barbara Pollock将其定义为“后毛一代”。通过作品,展览为美国观众提供一个全新视角,观看这批伴随中国快速发展的青年一代是如何凭借艺术表现人际关系、家庭、政治、环境和宗教问题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突破自我来挑战并对抗西方人对中国艺术风格固有的印象。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有:鸟头、陈维、池鹏、崔杰、双飞艺术中心、方璐、郭鸿蔚、胡向前、胡晓媛、黄然、无关小组、金闪、梁远苇、马秋莎、仇晓飞、宋琨、孙逊、王郁洋、徐震、鄢醒、张鼎、赵赵等。“我这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将由圣彼得堡美术馆与坦帕美术馆共同呈现,并持续至9月28日。随后,展览将巡回至俄克拉荷马州城市美术馆,于今年10月24日与观众见面。
Qiu Xiaofei, Utopia, 2010, Oil on canvas, 118 18 x 157 12 in. (300 x 400 cm)

© Qiu Xiaofe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oers-Li Gallery, Beijing
Qiu Xiaofei, Utopia, 2010, Oil on canvas, 118 18 x 157 12 in. (300 x 400 cm)
© Qiu Xiaofe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oers-Li Gallery, Beijing
Hi艺术=Hi Barbara Pollack= Barbara

Hi:作为中国媒体,我首先关心的是你为什么想要把中国年轻艺术家带到美国?
Barbara: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和美国的未来是相互交织着。我想要让美国观众看到中国最新的当代艺术,以至于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和其中包含的创造性力量。

Hi:你认为在此之前,美国观众真的了解中国艺术吗?因为有时候,他们会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还是张晓刚或王广义那样的,带有政治趣味的作品。
Barbara:我认为美国观众并没有完全看清中国当代艺术,并且多是通过拍卖市场接触到的。虽然蔡国强、艾未未和徐冰在美国做过展览,但是我还是认为美国观众期望看到涉及毛和文化革命的中国当代艺术。而这些青年一代的艺术家将真正撼动美国人对中国艺术固有的印象。

Hi:在中国,我们常用“70后”或“80后”定义中国一代艺术家,但是你在此使用了“后毛一代”。为什么呢?
Barbara: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艺术真正的变化是发生在1976年和毛去世之后出生的艺术家身上。这些艺术家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并且真正是在对外开放政策下成长起来的。我觉得80年代的范围太过于局限,因为这个群体中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是在70年代末出生的,而且我想把他们纳入到展览之中。但是我真的认为,政治的变化为发展中的艺术家创造了不同的氛围,并且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把艺术的发展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

Hi:中国有许多这类展览,除了地域上的变化,你策划的这个展览有什么特点?
Barbara:我在中国看过很多年轻一代艺术家的群展,但我觉得它们过于宽泛而没有适当的上下文分析。“我这一代”是由五个主题构成的:城市景观、家庭、人际关系、政治冲动、宗教。我正致力于研究中国快速城市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全球化是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并且是如何在他们作品中得到反映的。

Hi:你希望展览能给观众带来什么?
Barbara:我希望美国观众意识到中国创造力是源源不断的,并且意识到要去除中国当代艺术是二流的固有印象。我认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包括全世界的,将来自中国。并且展览中的艺术家将在不久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引导者。
Ma Qiusha, From No.4 Pingyuanli to No.4 Tianqiaobeili (video still), 2007, Video; color, sound, 7 min 54 sec

© Ma Qiusha, Courtesy of Beijing Commune
Ma Qiusha, From No.4 Pingyuanli to No.4 Tianqiaobeili (video still), 2007, Video; color, sound, 7 min 54 sec
© Ma Qiusha, Courtesy of Beijing Commune
Huang Ran, Disruptive Desires, Tranquility and the Loss of Lucidity (video still), 2012, HD video; color, sound, 22 min

© Huang Ran, Courtesy of Long March Space, Beijing
Huang Ran, Disruptive Desires, Tranquility and the Loss of Lucidity (video still), 2012, HD video; color, sound, 22 min
© Huang Ran, Courtesy of Long March Space, Beijing
Yan Xing, Arty, Super-Arty (video still), 2013, Single-channel HD video; bw, silent, 9 min 16 sec

© Yan Xi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Urs Meile, Beijing-Lucerne
Yan Xing, Arty, Super-Arty (video still), 2013, Single-channel HD video; bw, silent, 9 min 16 sec
© Yan Xi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Urs Meile, Beijing-Lucerne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