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钢国内策展首秀 回避偏见的“偏看”

作者:廖冬云 来源: hiart.cn 2012年9月24日 资讯展览
对于徐钢这个名字,或许得花稍许笔墨介绍一下。虽然,他的微博粉丝近七万,常常地在微博上跟张晓刚、洪磊等中国当代艺术家互动,但在国内策划展览其实是第一次。不过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很早之前就已开始,微博上总能见到其发表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见解和期望,且围观评论者众多。徐钢2002年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任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文化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视觉文化。
9月22日,由徐钢策划的展览“偏看:无意识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揭幕,展览筹备时间近八个月。常年在海外生活和工作的徐钢,经常地会听到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言论,但往往是从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或者文化的意义上进行的讨论,总在强调作品中的中国元素、政治性,这在徐钢看来其实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误读。“偏看”这一概念的提出,或许是他对这些言论和过往的视觉体验的一次集中回应。他用了“差不多都可以看得到,却又有什么无论如何都看不到”来概括展览的缘起,并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为“我们通常熟视无睹的意向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揭示出各种精神状态和文化状况的焦虑和偏差”。
而如果从展览现场的作品来看,虽然依旧是熟悉的天王大腕和艺术新星,在这场展览中,十八位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全然地呈现出了一种新面貌。岳敏君的作品不再是龇牙咧嘴的笑脸形象,而是一张破碎般的脸部肖像;周春芽依旧带来了观众已经很熟悉的“桃花”,只是淡化了情色意味,人物已经离场;张晓刚亦开始了不锈钢材料的尝试;甚至还展出了张培力最新的肖像绘画等等。总体而言,带给人一种“熟悉的名字,陌生的画面”之感,徐钢似乎有意通过这样一场展览来刷新观众以往的视觉体验,试图和观众分享另一种观看中国当代艺术的角度。
展览布展颇精心,多种媒介交叉展出并相互呼应,布局上将同一色系的作品安置在一起进行呈现;作品标签的考究则体现了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对话,既有对作品信息的标注,也有针对作品本身进行的描述,以及艺术家本人对“偏看”这一概念的看法。
实际上“首秀”的不仅仅是徐钢,这也是作为承办方的力利记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首度亮相。据了解,次日(9月23日)公司自有的力利记艺术空间也将剪彩揭幕,并将推出首次个展“静物”。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