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神石”现场 聆听山河跳!的神话传说脱口秀

UCCA沙丘美术馆

UCCA沙丘美术馆立体俯视图
在小暑到来之际,因为“山河跳!:浪淘沙FM”项目前往阿那亚的UCCA沙丘美术馆,赶上一场大雨,将夏日的暑气洗刷一空。伴随着清凉的海风,身着红色长袍的双胞胎艺术组合“山河跳!”(黄山、黄河)在大红油纸伞下,首次带来表演讲座,以脱口秀的方式畅谈古今。在经过详尽的史料搜集之后,姐妹俩将山海关地势的陨击痕迹猜想,妈祖和南海观音的渊源,游轮、渔船的灵异故事,以及孟姜女传说的迁移等神话历史故事串联。在长达1小时的知识普及与文化狂想后,“山河跳!”戴上参考神话及民间传说创作的双头面具作品,化身为王与士兵,展开和对话平行的“军傩”仪式——与之前的漫谈链接起来。

双胞胎艺术组合“山河跳!”以脱口秀的方式畅谈古今

山河跳!表演“军傩”

放置在UCCA沙丘美术馆入口处的陆平原作品《陨石猎人》

UCCA沙丘美术馆入口
在夹杂着海浪涛声的音频节目“浪淘沙FM”中,石头是“山河跳!”不断谈及的关键词,似乎在提醒观众美术馆此刻正在展出的“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山河跳!:浪淘沙FM”是早已于4月23日开幕的展览“敢当”进入半程的一个新项目,均由杨紫策划。这与他长期对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的兴趣,以非精英化的视角观看当代艺术理念的实践有关。


米格尔.安赫尔.里奥斯的影像作品《白石》


谢素梅的《藏石》
杨紫选择了十位国内外艺术家与石头有关的作品,它们在形式或材料上与UCCA沙丘美术馆独特的空间形成一种呼应。入口处是陆平原刻有关于艺术小组“陨石猎人”寻找地表陨石并将它们发射回宇宙中的系列故事的石头,另有两块分布在美术馆的海滩上。与陆平原静止的“陨石”不同,三千余个由混凝土和石块制成的白色石球在米格尔的录像中倾泻而下。这位故乡是阿根廷,却长期生活在墨西哥的70多岁的艺术家,以一种强烈的动感画面映射着自我的生活轨迹。

王思顺的铝制的《启示16 9 1》为捡拾来的石头赋予拟人化的视角

铁木尔·斯琴于2019年创作的《刺柏》
步入展厅,生活在卢森堡的70后华裔艺术家谢素梅的《藏石》让观众迅速恢复平静,充满禅意的石头雕塑景观让人联想起古代中国文人收集奇石以寄托对自然山水的向往。王思顺的《启示16 9 1》为捡拾来的石头赋予拟人化的视角,三块矗立着的铝制的石头庄严地站在一条直线上,拘谨地互动,仿佛在参加一场紧张的宗教仪式。铁木尔·斯琴于2019年创作的《刺柏》宛如一块人类纪之前的广告牌,宣告着其所在时空的道德观念。李维伊的《石冢》或许以更为幽默的角度述说这种荒诞:观众戴上VR眼镜,便立刻位于石头的内部,肉身与它同等坚硬。鄢醒《有趣的现代家具》还原了自己写就的、探讨中国民国时期工业设计的小说中,玉石和灯具共处一室、交相辉映的场景。

李维伊的作品《石冢》,观众戴上VR眼睛即可体验置身石头内部的感受

鄢醒《有趣的现代家具》
林穴和王晓曲的绘画并置于同一展厅。生于1968年的林穴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谜一般的存在——隐居香港山林,从不参加开幕式。杨紫因2012年观看第55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而多其作品有所知晓。林穴将山中捡拾的果核描绘成漂浮的星球,或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但他并不以毛笔作画,而是用削尖了的竹子蘸墨绘于纸上。80后的王晓曲则试图停留在拍摄者和艺术家对同一个图像解读的分歧上,赋予从网络下载来的生活照和旅游照富于想象力的曲解,诸如“摸着石头过河”之类的标语被奇诡地图解化了。从海滩眺望UCCA美术馆,都会被沙滩上那个红色的像石头一般的气球吸引,它随着海风不断变换着造型。那是赵要专门为该展览创作的《有一团神气》,以气模的方式将一块石头放大了100万倍,顶端用藏语写着“精神高于一切”。

展台上是林穴的水墨作品

林穴的每件作品旁都配有放大镜,供观众在小尺幅纸本上细看他建构的庞大世界

王晓曲的油画作品《过河》

赵要专门为该展览创作的《有一团神气》,以气模的方式将一块石头放大了100万倍,顶端用藏语写着“精神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