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之后,树刺化作自然手稿;蒙尘风景,海报重现恐怖电影
9月17日下午三点,“崔斐:溯源II”“何倩彤:蒙尘风景”双个展在位于北京草场地的前波画廊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崔斐197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后移居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崔斐便尝试使用从自然中收集的藤蔓、树刺等材料作为创作的媒介,将它们在平面中整齐地排列,似乎有种近乎远古哲学的意味,引人驻足思考。
崔斐 《自然的手稿之八》(三) 35×62cm×3 树刺 2016
崔斐 《自然的手稿之五》 尺寸可变 藤枝、针 2016
《自然的手稿之五》作品细节
此次展览中的“自然的手稿”系列,便是由艺术家收集的植物种子、干枯的藤蔓和树刺所组成,远看上去,它们整齐地像是中国书法作品,每个自然元素都是作品语言的一部分。而在一件名为“未命名”的作品中,皂荚树刺被五个一组地捆绑起来,再与其他作品一样进行整齐地排列,这些树刺有了具体的含义:“每根刺代表一天,每一行代表一个月,总共记录了七年的时间,恰好是抗日战争持续的时间,”崔斐说。
崔斐 《自然的手稿之六》 尺寸可变 种子 2016
崔斐 《未命名》 尺寸可变 树刺、针 2009
《未命名》作品细节
另一个展厅的“蒙尘风景”展是何倩彤在前波画廊的首次个展。尽管从事艺术创作还不到十年,但她独辟蹊径地通过纸上铅笔作画将电影史上经典海报进行“改变”和重现。此次展览以恐怖电影为主题,展出了艺术家近年来的十余件作品。
“蒙尘风景”展览现场
何倩彤 《三角步下楼梯时》(左)&《曾几何时》(右) 纸本彩色铅笔 102×70cm 2016
这些由艺术家虚构出来的海报包括《丧尸警察大战露宿者》《三角步下楼梯时》《烈日当凶》《巫中生有》等,它们或抽象,或具象,一起通过视觉形式对电影的内容进行某种呈现。在旁边的小展厅内,有一组作品《最后派对》,与电影《索多玛的120天》有关。艺术家将电影中的一张地毯复制了过来,并将导演的最后一首诗歌做成字幕状滚动播放,形成了一种不同时空的对话。
何倩彤 《烈日当凶》 纸本彩色铅笔 111×122×20cm 2016
《最后派对》作品中的地毯、视频及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