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都市”新鲜亮相,上海博览会继续来袭

作者:滕昆摄影:滕昆 2014年9月10日 资讯事件
开幕式的嘉宾合影中不乏上海政府官员的出席
开幕式的嘉宾合影中不乏上海政府官员的出席
Photo Shanghai余温未退,“一大波”上海博览会继续来袭。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上海新兴的艺术地标K11购物艺术中心地下三层的“chi K11美术馆”拉开了“艺术都市主题盛会”的大幕,这个由曾策划、主持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的柴成炜、前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总监Massimo Torrigiani与上海当代艺术的参与者、见证人乐大豆联袂组成创意、策展及管理团队的艺术盛会,在被关注、讨论数月之久后神秘亮相。十五家有国际化的代表或有鲜明本土烙印的上海画廊,在集合了绘画、影像、新媒体、装置等多重艺术语言,在精心布置的、由著名建筑事务所Kokaistudios专门设计的特定环境中,以各自对“艺术都市”的理解及擅长的方式参与其间。“艺术都市”来了,好像一种新的味道也来了。
香格纳画廊的空间显示了其布展的精心
香格纳画廊的空间显示了其布展的精心
被精心设计的展览空间,保留着线性的观展途径,这让观众不容易迷失,也不容易错过,可惜的是,这个被专门设计的展览空间,将在展览之后被拆解,而无法永久安置。被悬挂、安置在现场的艺术作品,与流连其间的观众近距离接触。务实的上海画廊显然为本次盛会做了精心准备,在四个小时的开幕首夜,多家画廊完成了作品的成交。老朋友的捧场也好,新客户的进入也罢,对于一个全新风格的博览会而言,“人潮汹涌”与“首日开张”已经不失为一种成功,这是由关注而来的实际意义,又是从期待转化出来的购买欲望。

“艺术都市”显然不仅仅是一个“存在于都市中的艺术盛会”。一方面,它试图以“都市”本身为基准,用属于本都市的语言绘制本都市的“艺术性格”;另一方面,它将“艺术”藏匿于都市体本身,用人来人往的商业机构来消解“艺术”的崇高——即便这是一种老生常谈的跨界手法,或者是一种所谓“艺术地产”的常用噱头,但是我们在现场发现,“艺术都市”既没有简单的利用商场空间分割展厅,又以收取门票的方式提高着入场的门槛——它尝试着将“藏匿”与“吸引”转化为一种互相的推动。“Art In The City”,不仅仅强调“City”,还有“In”。同时,它的覆盖北京、上海的线上平台,它的包括线下讲座、交流、VIP客户拜访等等与展商之间广泛的线下合作,它的为沪上观众提供的游览上海主要艺术区域的艺术巴士,它的丰富多远的艺术派对,都让“艺术都市”本身变得丰满而与众不同。
乌里·希克当晚也出现在了“艺术都市”现场,图为在VANGUARD画廊
乌里·希克当晚也出现在了“艺术都市”现场,图为在VANGUARD画廊
作为“首届年度艺术都市主题盛会”落地上海K11,自然与其制作团队都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不无干系。无论是几乎纯粹为展示而来、仅仅带来一件“不做销售”的朱金石作品的艺术门画廊,还是选择跟随老朋友参与其间的学古斋带来进入中国之后博览会上的首展,乃至Mao Space在博览会的首次亮相和阿拉里奥画廊重回中国之后的首次参与博览会,以及香格纳画廊为“艺术都市”主题专门带来的石青个展,和为本次博览会精心选择参展作品的五五画廊,简单来看,参展的上海画廊显然给予了“艺术都市”莫大的支持。

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上海”和“K11”这两个关键词又显得与本次盛会尤为契合。一边是在以“开放”与“创新”闻名的上海向来稳扎稳打的上海当代艺术群落,一边是如今业内风头正劲的商业艺术中心,这种契合同时让以全上海画廊名单示众的“艺术都市”让人容易有两种误解:一种误解在于认为这是一场属于上海当代艺术的联欢,另外一种误解是这又是K11带来的一个新玩法。
阿拉里奥上海空间的首次亮相就非比寻常
阿拉里奥上海空间的首次亮相就非比寻常
Mao Space当晚遭遇了作品的热卖
Mao Space当晚遭遇了作品的热卖
而现实是,这场盛会既不仅仅属于上海,又显得对“艺术都市”的“新团队”不够尊重。它是一场盛会,又是一个“产品”,这个由一系列活动及线上推广为一体的“艺术都市”,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以城市为单位的崭新项目,旨在推广上海乃至中国艺术与艺术相关活动,它可以落户上海,而在不远的未来,又怎么不会出现在别处呢?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投身各类国际性博览会、展览及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的柴成炜说,目前,“艺术都市”仍然着眼于“上海”,他们的希望让上海的画廊、藏家乃至公众都满意“艺术都市”,先在上海做到“专业”,就此看来,已经覆盖北京、上海两地的线上平台,或将是“艺术都市”拓展的先锋军。同时,作为承办方,K11在这次“艺术都市”的亮相中以承办方与“产品提供方”的双重身份亮相,由K11 ART FOUNDATION呈现的特别项目“学生展览”汇聚了十多位上海与国外设计院校的新锐原创作品,展现青年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个性认知及对美学概念的自我理解,活跃艺术都市的氛围,又从新鲜角度激发创作理念——而这些,既是K11作为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支持者的自觉,又是服务于“艺术都市”策划概念的一种配合,柴成炜在接受采访时说,K11是与“艺术都市”并重的承办方之一,而绝不仅仅是一个场地提供方。

大幕已启,未来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新颖呢?
BANK展示了徐冰的最新项目
BANK展示了徐冰的最新项目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