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到桥舍画廊看“第二现场”

作者:程玲 2018年10月28日 资讯展览
“第二现场”在798桥舍画廊开幕
“第二现场”在798桥舍画廊开幕
10月27日,当代雕塑装置邀请展“第二现场”在798桥舍画廊开幕,展出的皆是在刚落幕的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上因不可名状的原因而遭雪藏的作品。
错过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到桥舍画廊看“第二现场”
“第二现场”仍由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策展人范明正、赵艳婷策划,展览看似是“现场”(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的延续,但11位艺术家作品的全新呈现又从内容上保证了展览的独立性。相较于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的三个单元、四个展区、139件作品、116位参展艺术家的超大体量,桥舍的“第二现场”显得小而精致,11位关注不同领域、传达不同观念的艺术家以多元化的创作形态及语言构成了展览的主题面貌。展览在延续“现场”探讨全球化视野下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问题的同时,本身也构成了一件带有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第二现场”展厅
“第二现场”展厅
策展人范明正、赵艳婷,桥舍画廊负责人陈昕(中)
策展人范明正、赵艳婷,桥舍画廊负责人陈昕(中)
在策展人范明正看来,“第二现场”与“现场”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性,从策展意义上来说,“第二现场”是“现场”的延续,不同的时空地域,传达的同一策展理念,以地域划分的“空间”与“现场”延伸为“第二现场”,消溶了地域的隔膜,在另一维度被再度确认。现场,不论是特邀参展的罗伯特·米歇尔·史密斯(美)、赵能智、喻高、张雪瑞和齐乐,还是刚刚参与过艺术节的艾松、王芃、柯林斯(美)、张玮、杨旻、欧阳苏龙,他们的作品辗转千里再度于北京798展出,形象地阐释了“延伸”以及“第二现场”的两个主题,而这次展览的实现,也让策展人的心愿得以圆满。
”第二现场“部分展出作品:
赵能智 《NO.11》 120×120×120cm  铸铜  2007 3/8    
赵能智 《NO.11》 120×120×120cm  铸铜  2007 3/8    
赵能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以自画像的方式起步的,十几年来,他逐渐推己及人地表现着跨地域、跨文化的人类共同情感和精神特征,渗透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关怀,其精神肖像作品因此而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柯林斯《无题》200×60×30cm  玻璃钢 
柯林斯《无题》200×60×30cm  玻璃钢 
柯林斯使用一系列的跨学科技术来进行艺术理论和实践研究,包括特定地点的雕塑、演出、交互式电脑图形学、3D模拟以及高速样机等。他还使用数据捕捉和采样技术,包括激光扫描、卫星成像、地形建模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他的工作介于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兼具艺术创作与高科技特性。作品《无题》就是将传统雕塑与科技相结合,制造出一种迥异于现实的科幻感。
喻高《圣蔓》  60×50×50cm  铜、金箔、彩绘 2010  1/6   
喻高《圣蔓》  60×50×50cm  铜、金箔、彩绘 2010  1/6   
喻高《圣蔓》的创作理念源自《胜鬘经》,一部和女性有关的佛经,手的造型则借鉴了佛教的手印,亦像极乐世界里的“蔓草”,作品呈现出一种绵绵不绝的灵动“气韵”。物的“造型”可以解释为“型”与“灵”的复合,“型”是外在的固化,而“灵”是生命内在之气息。喻高在“型”中注入“灵”,意味着作品生命造型的诞生,充满了愉悦祥和的气息。
张玮《变异》 120×60×60cm 轮胎、树桩、钉子  2002
张玮《变异》 120×60×60cm 轮胎、树桩、钉子  2002
张玮《变异》系列的装置性雕塑选用的是废旧的自行车轮胎,用铁钉包裹被砍伐掉的树根树桩,用以探索我们自身与生存环境(自然与人文环境),我们与工业之间,工业与生存环境之间,这三者的复杂关系。
张雪瑞 《疏离之物》 尺寸可变 旧衣物、棉线、布    2015    
张雪瑞 《疏离之物》 尺寸可变 旧衣物、棉线、布    2015    
张雪瑞在作品《疏离之物》中呈现出衣服的整体连结关系。她认为“人与衣服的关系就如同人与饭碗的关系一样,饭碗在中国社会中既意指生存或工作的保障,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她剪掉衣服的一部分,将其缝制成碗链接在衣服母体上,以此强化作品的装置感,构成其形式与语言的有机整体。
欧阳苏龙《光的形状》110×180×150cm 树脂喷漆  2011  1/6    
欧阳苏龙《光的形状》110×180×150cm 树脂喷漆  2011  1/6    
欧阳苏龙的《光的形状》借用经典的形象试图阐释雕塑对空间的影响。他把投影做成了实体,塑造了虚空间“影子的形状”。艺术家探究光、雕塑与投影的空间关系,他认为雕塑的形态除了本身形象外,也改变了原本光占有的空间,事实上雕塑塑造了它所在的这个空间的形状,艺术家将这个不易察觉的空间进行可视化的处理,改变观者已有的视觉经验。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