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美术馆“青衿计划2018”第二期开展 注重“主体意识的自觉”
4月21日,由正观美术馆主办、韶颂艺术基金资助,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魏祥奇担纲策展人的“青衿计划2018”第二期展览作品在正观美术馆全新呈现。展览作品在语言形式上以架上油彩、丙烯、水墨、水彩、素描、版画为主,还有摄影以及部分绘画装置。
正观美术馆“青衿计划2018”第二期展览作品现场
“青衿计划”创设于2015年9月,是以展览和文献出版的方式,专注于发现研究出生于1980年以后艺术家群体创作状态和思想形态的持续性、非营利性艺术项目,其通过投稿、征集和推荐的方式确定最终参展艺术家的名单,至今已经举办过两届。第一届展出了51位艺术家的171件作品,第二届展出了49位艺术家的184件作品。
“青衿计划2018”是此项目的第三届,征集始于2017年11月30日,最终从1361位艺术家的资料中确定了67名艺术家的参展名单。同时限于场地的约束,为了给予参展艺术家更理想和充分的展示空间,“青衿计划2018”分两批两期在正观美术馆举办:第一期为3月24日至4月15日,第二期为4月21日至5月13日。
4月21日 青衿计划2018第二期展览现场合影
21日上午9时,“青衿计划”的出品人、正观美术馆馆长孙志中、策展人魏祥奇、青矜计划第二期作品的艺术家在展厅内举行了座谈和交流活动。
对习惯于影像、装置等沉浸式现场体验的观者而言,参展“青衿计划”的作品并不构成很强的当代性和观念性表达,这种近乎背离的倾向与艺术家的知识和思想经验有关,也与策展人有关。相较而言,“青衿计划”并不过于强调艺术创作的当代性和观念性,而是更为注重“主体意识的自觉”。“主体”就是要是我,而不是他者;“意识”就是有思考、有感受,依赖于直觉,而不是空洞的概念的挪用和堆砌;“自觉”就是回到主体的有效性,回到对自我知识、思想和生命经验的阐释。
刘启恒、林枞作品
熊璇 布面油画作品
汪莺莺 布面油彩作品
曲盈 木版油画作品
刘攀、杨玥琪、魏尔雅作品
李戬、于瑜、武一杉作品
而关于青年艺术创作的问题,策展人魏祥奇则表示:出生于1980年代以后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上表现出去历史化的特征,事实上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群体2000年以后在实践上也都在去历史化、去宏大叙事,主张个体经验的回归。艺术家们大多都在创作更适合当代艺术机构展览和销售的作品,都在积极回应空泛的理论和观念,以至于他们的艺术越来越像“美的艺术”,但是与当代艺术主张的社会学和政治学介入相去甚远。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在近十多年中有很多新成果,但同时,视觉形式的自律也使其越来越“观念化”(概念化),以至于缺乏对真实的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现实处境、当代人的内在精神困境,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深度。出生于1980年代以后的艺术家群体在创作思想上基本接受了这一影响,以至于很多人的创作都是在工作室里完成的,都是通过对视觉艺术形式的观看进入的,相对缺乏直接的生命体验和思想经验,以至于他们的工作很容易落入“观念化”(概念化)的局限之中。奢谈观念,成为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批评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其将艺术创作推入到远离现实生活的高度精英化的空间之中,使其高度专业化、理论化—我们在感受到其创造力的同时也要保持对这种思想模式的警惕。
青年艺术家的创造力很多时候并不依赖于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的深入作用,而更多是依赖于艺术家个体的才情和敏锐感受力,以至于这些创作看起来更接近于一种“感性经验”的激发。尽管有很多作品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但是在创作意识上他们已经表现出一种准确性,以至于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创作生涯中,他们会有越来越深刻的内在体验,从而摆脱所有形式语言和理论观念的束缚,最终走向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终极命题的反思: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应该是人的问题,就是每一位艺术家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问题。
赵新宇、袁铭林、郭峰作品
陈牧甜 布面综合材料作品
陈晗 布面丙烯作品
郑子豪 油画作品
石真 艺术微喷作品
杨金玉 布面油画作品
杨勋、杨熙、张银亮作品
秦迁 布面油画作品
罗允许 布面丙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