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勇 折腾,为了水墨绘画在空间中的无数种可能
如何将空间压缩?如何在平面与立体间自如转换?如何实现居住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互换?这是曾健勇在此次个展中探讨的问题和在绘画形式上的推进。
虽是中国画专业出身,但曾健勇对于空间的兴趣已非一两日。从5年前那场名为“编年史”的个展开始,平面绘画与三维空间之间的转换便初露端倪;4年前的“戏法”个展,艺术家在绘画与空间之间相互干预与介入方面的手法愈发纯熟,形式营造的方法也更为多样。
毋庸置疑,“水墨在空间中展开的可能性”已日渐成为艺术家一条明晰的创作线索,此次的“七巧板”的突破在于居住空间、建筑形式与自然景观之间相互渗入,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也有机地融合。
此次展览的作品大多为疫情期间所作,因而多少和艺术家在特殊情境下的思考有些关系。疫情初期曾健勇居住在家乡广东汕头——“小山小水,不是一马平川,也不是穷山恶水,可以说是山清水秀”,但因为出行不便,所以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上午跑步,下午回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引发了艺术家关于自然风景与居住空间之间关系的觉察。
如果仅把对曾健勇创作的解读停留在绘画与空间的相互介入,那便显得有些流于表面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介入?介入的方法有何独特性?介入后产生怎样的结果?
介入的近义词是干预,即人为打破固有的关系——改变平面绘画在三维空间中所显现出的某种“弱势”地位,也改变二者之间彼此独立的“冷漠”状态。
绘画的千年历史既是果实也是负担,背负着它,向前移动一丝一毫都是极其艰难的,想要改变艺术史的叙述轨迹,在人,更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