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第一道曙光 作为态度和期许的 “破晓”
丁世伟个展“破晓”于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现在画廊开幕,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8月31日。

在北京现在画廊举办的丁世伟个展“破晓”

展览分为三个空间,入口第一个空间展示的是丁世伟的作品《再见乌托邦》

《再见乌托邦》9屏幕录像装置(2.35:1) 7分31秒 2014
丁世伟的创作通常以项目的方式展开,此次展览将展出他近年创作的“乌托邦”项目作品,也是去年其上海个展“西风凛”的延续。本次展览将着重呈现丁世伟自2013年以来的三件重要作品,分别是《双簧》(2013)、《再见,乌托邦》(2014),以及艺术家根据展厅创作的一组绘画装置《破晓》(2013-2016)。

现场使用干冰营造气氛,以呼应丁世伟在作品中出现云的意象

干冰在展厅内“弥漫”开

制造干冰的工作人员
一步入现场北京现在画廊的一楼展厅里,就碰见工作人员在布置干冰,雾气像瀑布一样迅速的弥漫整个房间,和丁世伟在作品中出现的云雾相呼应。混沌隐喻、多义复杂、多元对力等多重元素组成了丁世伟作品的表意结构,从各种意义上说,丁世伟的展览都意味着一种歧义性朝向:革命(revolution)与循环(revolve)同根互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相互悖论,双簧中所设置的叙事陷阱,均期待着“混沌”所带来丰富的语义所指。而混沌也不是绝对的无序,更非单纯的杂乱,混沌是不具备周期性的有序形态,用以确定系统的内在随机逻辑。有序并不存在于无序化之外,而无序化的过程,还是对有序的重新组织和控制。入口第一个空间展示的是丁世伟的作品《再见乌托邦》,丁世伟在对符号和经验的整合中,关注难以言喻的社会间的冲突与悖论,洞察知识经验中的偏见与习惯。他作品中所蕴藏的暴力与诗意、宣泄与私语、奔放与细腻等对立性的表述构建了一个充斥符号和象征的悖论博弈现场,同时折射出艺术家多元的视角和其复杂的精神世界。
~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所说:我看见黑暗的利牙在混沌里徘徊蛰伏,威胁着我们以末世的灾祸。纵使英雄出世也难以逃脱,呼荷世界这天崩地毁的沉没。


《双簧》单屏手绘动画(16:9) 4分37秒 2013
《再见乌托邦》中的悖论不仅在于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必然失败的预感,也在于文本中“再见”一次的双关意。荷尔德林说:总是使得一个国家变成地狱的,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而乌托邦的理想只能建立在其封闭性的基础上,而生命悖论则在于生命体的乌托邦式的行动与必然的死亡结局的矛盾。 《双簧》则着重于革命与循环两个词的同意双表,作为有着同样词根的两个词汇,在深层的背景之下隐藏着过多的历史必然。 “破晓”,意指黎明的第一道曙光,是晨与夜的临界时刻。它不仅代表了在一种时间范畴和状态上的改变,而且承载了丁世伟个人面对他身处的桎梏与束缚时所采取的行动意图,也是呈现其对于艺术创作和生命意义的态度。“破晓“,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期许。


《破晓》绘画装置 99.5×74.5cm 水墨纸本、铝板、镜面 2016

二楼的展厅设置了多个绘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