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背景中让自己旁落,陈淑霞“好牌”亮相亚洲艺术中心
8月22日,“好牌”- 陈淑霞作品展在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开幕。此次展览展现了陈淑霞自9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创作状态,以此勾勒出艺术家的心历路径。这是继2019年艺术长沙美仑美术馆“边·际”陈淑霞作品展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个展,展览共计展出52件作品,其中包括“好牌”系列在内的11件最新创作,由远及近地呈现出陈淑霞艺术创作中的系统脉络。
“好牌”- 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陈淑霞1963年生于浙江温州,七十年代末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她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系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如果追溯陈淑霞艺术创作的视觉原点,从令其成名的作品《粉红色的花》开始,即呈现了她的创作路径。在陈淑霞的作品中,没有宏大的场景,少有纷繁复杂的事物,她的关注点多是生活中细微之处的衍变和延展,朴素而简单。看似平铺直叙却传达出了“景”“物”的灵魂,倔强独立又真真切切。
陈淑霞的视觉图像凝聚的是一种贴近自然的表达方式,有着自成一体的内在的灵性与哲学。实而虚,虚而实的用笔,布局上的空灵和极简的绘画风格,让陈淑霞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传统美学中空灵的艺术特征,正所谓“空故纳万境”。在这样的意境中呈现的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张力,所凝聚的是纯粹的灵魂,让她与观者一起游历在她所营造的幻境之中。
“好牌”- 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从1990年代的“原色”出发,到“虚实两境”“山水间”再到近期的“此在”“边际”,这些不同阶段的作品清晰地构建起陈淑霞的创作脉络。不过在她自己看来,所谓的阶段划分,其实都是站在现在回望过去的时间节点,其意义不在于梳理过去,而更多的是告别以往。“如果现在让我反过来画90年代那样的作品是不可能的,社会环境和我的心态都变了。”
在陈淑霞近些年的作品中,她更多在思考传统和当代的边际问题,敏感的触角也就把时间的图层视为有寓意的边缘表达上。那些如同烧焦般的破旧颜色带着历史的尘封感,又像是极具有情趣的毛边书装帧效果。包浆了的是时间的凝固,由物化到异化。采访那天,我终于冒昧地问起她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处理“边儿”的问题,以试图从她口中印证自己的想法。陈淑霞说,“所谓中心或者边缘实际上是内心的平移,在纷繁的背景之下让自己旁落对我来说不是无奈反是自然。我之前的作品表现都在画面的中间,现在只是转变了一种方式,在创作过程当中给自己留有余地是对自己还有期许。”
“好牌”- 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在大多数艺术家更愿意强调自己作品的当代性时,陈淑霞毫不避讳地表示自己用的就是传统的元素。很多人可以从她用油画呈现的山水风景中感受到传统的存在,但她觉得还不够彻底,甚至还有词不达意的地方。“我很担心别人觉得这只是某种形式语言的处理,因为这些年来规避图像化是我一直在意的。在别人身处在当代有所追求的时候,我反而慢了下来;各路新的信息在身旁快速掠过,相应的我倒显得充满了定力。这是我自认为的最大的收获。”
展览主题“好牌”所寓含的是陈淑霞在视觉图景背后丰富的内心轨迹,和对自身要求甚至好恶的舍取。她执着地认为,握在手上的就是“好牌”,从循蹈规则到随心所欲,陈淑霞所在意更多的是个人情怀的宣泄,看似随性却匠心独具,既而将“物我”的再现演绎到了“无极”的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最终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历程,形成了她特有的视觉逻辑与探索路线。这个过程看似是一个不断完善至臻、至纯、至简的过程,实则是以个人目光滤化世界的残酷过程。而着意在画外的则是能够承载和负重的年代感以及时间的沧桑。正是因为时间的沉积,陈淑霞的作品才在诠释对生命与内心本真理解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的蜕变与升华。
“好牌”- 陈淑霞作品展,亚洲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