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术馆玩高科技

作者:佳一 来源: hiart.cn 2011年7月26日 资讯展览
中国美术馆难得先锋,正因如此,人们对三年前的新媒体大展“合成时代”印象深刻,也正因为那次的成功,馆方决定将“新媒体”这个时髦的项目以三年展的模式进行下去,26日开幕的“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便如此成型了。
先撇开“新媒体”这个时鲜的艺术概念不谈,如此一个“好玩”的展览确实适合中国美术馆——毕竟它是一个受众面最广的美术馆平台,每天吸引着大量的“非艺术观众”。而这样一个集美术馆、科技馆、植物园三位一体的“混合性”展览也极具寓教于乐与互动的特点,肯定会给美术馆带去强劲的人气。

这个洋气十足的展览依然由资深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学者张尕操刀,共集结了23个国家的近88位艺术家的53件作品,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中,展开了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大碰撞。

除了各种高科技带来的新奇感之外,气候与生态的主题也为这个展览增添了“流行性”。给植物夹上各种检测仪器;为污染描出轮廓;给你一个龙卷风的开关按钮;做一个迷你生态景观;让番茄唱歌;用柠檬发电;制造机器人宠物;测算人类变小的方程式……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在艺术与科技的双重作用力下得以实现,很高科、也很浪漫。

作为一个艺术展,观众需要详细地阅读“解说词”,作为一个科技展,又没有那么高端与超验,这或许就是新媒体艺术所要面对的尴尬局面。参展艺术家李晖说:“如果你质疑他是在呈现一项科技成果的话,说明这件作品是失败的。”自诩对科技语言很敏感的李晖感言,新媒体艺术确实很容易走进这样的误区,这也更加考验了艺术家对多媒体、跨学科语言的综合运用水平。

相关人物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