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新“重回地下”,“潜影”掩体空间
1995年,回国后的艺术家王功新在位于北京报房胡同的家里(即“开放工作室”)展出其新作《布鲁克林的天空》,那时候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地下状态,没有美术馆和画廊展览空间。20多年后,王功新在掩体空间的最新个人项目,在某种意义上,又重新回到了“地下”。
4月12日下午三点,“潜影—与BIAO有关”在位于段祺瑞执政府内的掩体空间开幕。以掩体空间的历史语境及空间形态为出发,王功新运用既关联又对比呈现的方式,采用声光电等多种材料和物质媒介,营造出一种工作状态中的暗房式展览场景,来探讨一种复杂的历史与当下于“镜像”关系的视听体验。
王功新1960年生于中国北京,197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2002至200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3年获英国伦敦“奥利弗”戏剧金像奖最佳影像设计大奖提名。2014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现生活创作在北京与纽约。
此次展出的项目“潜影—与BIAO有关”,回应到1990年代艺术家的海外艺术生涯:1995年7月王功新在德国路德维斯堡10号艺术中心应邀举办了个人项目“Biao”。10号艺术中心(二战期间美国大兵用于停放军车的车库)与掩体空间(1941年华北日军司令的地下工事)都源自战争遗迹,有着同时段、不同时空的历史记忆。
在德国的那次展览中,王功新以中国宣纸将其内部空间一一裱糊,使原有空间彻底转化。10张拍摄了空间地面的彩色照片又在原地复原,可是白色的“暗房”使得照片无法准确显影。展览标题“Biao”则包含了时间、外表、装裱等多重意义。
在掩体空间中,王功新重新构建了仅于德国展出的项目“Biao”,利用这一项目所针对的历史与场所、历史与记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多重关系,包括艺术家个人的生存体验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投射与相互转换,试图把观者带入一种不可名状的、互为镜像的空间体验之中,从而引发与观者不同的交流与反思。
在展厅中的第一个空间里,以照片和文献的形式再现了那次展览;而依次进入其他展厅,红色的灯光与黑色的墙壁在掩体空间内营造出比20多年前更接近真实的暗房。打开的话筒在地上画圈的声音,萦绕在整个空间;红色的电灯泡下是隔着膜的显影液;巨大的水池上悬吊着数盏同样的红灯,水中浸泡着拍摄于空间地面的照片;水池中的水沿着电线重新回到水池,尽管艺术家已然做足了安全措施,但看上去仍然危险。
20多年前那些在亚欧大陆彼端未能准确显影的照片,在今天的此地又会重新呈现出怎样的图像呢?
展览将持续至6月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