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与影像的一次碰撞 “B3 + Beijing动态影像双年展”央美开幕

作者:曹丝玉 2015年5月28日 资讯展览
B3+Beijing 动态之再 开幕现场 众嘉宾合影
B3+Beijing 动态之再 开幕现场 众嘉宾合影
5月27日,“B3 + Beijing动态影像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此届是B3动态影像双年展的主办方与中央美术学院(CAFA)的深度合作,“B3 + Beijing”即针对中国动态影像的一次展示,展览中呈现了学院在影像上的力量,也辐射到中国影像发展的整体现状。展览中不但呈现了年轻艺术家们的影像实验,也带来了徐冰、缪晓春、张小涛等艺术家的作品。

德国B3双年展是2013年在德国黑森州政府的支持下,由奥芬巴赫设计学院与黑森州电影与媒体学院( HFMA )合作共同发起举办的一个国际性动态影像盛事。B3在成立之初的目标是:创造移动影像的大联盟。B3双年展结合了当代动态影像所涉及的各种媒介、各个学科,从影像艺术、表演艺术、装置艺术,到动画、互动性装置等科技性极强的作品,为艺术、电影、游戏以及设计,科学等所有的媒体业者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国际平台。

动态影像(Moving Image)不仅指传统影像的呈现方式,同时倡导以移动互联网传播变革背景下的新型影像创作方式。针对动态影像(Moving Image)这一概念,本次展览中也设置了多元化的策展方式,让科技感和互联网思维进入到策展环节。所以,展览在单元设置上呈现出更加立体化的效果。B3双年展的主办方希望在跨地区影像创作接力单元中,让作品的创作过程也体现出物理移动的概念,基于不同国家创作者的协作,通过网络传递的方式协作完成。第二届B3动态影像双年展将于2015年的秋天在德国法兰克福和莱茵主要地区举行。
B3+Beijing 动态之再 开幕现场
B3+Beijing 动态之再 开幕现场
展厅入口
展厅入口
展览上,由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推出的国际动画工作坊艺术项目是一大亮点,工作坊将展示已经成型的短片,以及动画生成的过程与细节,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到工作坊的创作过程。如B3双年展所尊崇的理念一样,作品整体呈现出媒介的多元,以及主题上的丰富性。从影像本身来说,传统的观看方式决定了作品在叙事上的必要,但多种媒介的进入不仅打破了线性叙事在传统影像作品中的位置,并且提示出场景(语境)在现实空间中的再现,以及互动功能在作品中提示出的更具现场感的观看体验。
涂朗《数字水晶森林》影像装置 2‘59’‘ 2013
涂朗《数字水晶森林》影像装置 2‘59’‘ 2013
方二&孟瑾《隐藏的深度》单频影像 7‘ 2005
方二&孟瑾《隐藏的深度》单频影像 7‘ 2005
“人人都是策展人:一次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策展的众筹项目”则是一个需要公众参与完成的艺术项目。公众通过众筹支持的方式,支持现有的展览方案,也同时可以以众筹策展人的身份参与到策展的工作中。展览期间,五十部手机作为创作与展览的界面,众筹策展人通过自主策展、邀请推荐策展两种方式组建微信群,并上传自己创作或挑选的小视频作品,上传结果会实时呈现在这五十部手机上。参与者上传的视频按纵向序列方式移动,在手机屏幕上呈现为一个移动影像视频流,同时观看者也可以滑动视频逐个观看参展视频。这种基于人们对手机端的观看方式的策展,是否提示出艺术在“新时代”的进步,需要更多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项目给予拓展。
陈卓&黄可一《中国嘉年华》单频影像 5‘ 2008
陈卓&黄可一《中国嘉年华》单频影像 5‘ 2008
陈慰平《见山》动态海报 15‘ 2013
陈慰平《见山》动态海报 15‘ 2013
的确,科技可以提示出具有未来感的现场,人们在不断打破已有经验的同时,也会反思当下的艺术还能够给予人类怎样的提示。虽然技术在这个展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总体来说,创作的出发点、作品的结构以及思想层面依旧缺乏新意,深度或动人之处。所以科技即可以为艺术提供新的方向,也可以艺术作品内部的障碍,面对新的媒介,新的语言,艺术家的工作从来不是太轻而易举的。
李心路《运动研究》单频影像 11‘45’‘ 2013
李心路《运动研究》单频影像 11‘45’‘ 2013
耿雪《未完成的奴隶-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装置 19‘ 2015
耿雪《未完成的奴隶-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视频装置 19‘ 2015
刘辛夷《世纪崛起》单频影像 2‘06’‘ 2011
刘辛夷《世纪崛起》单频影像 2‘06’‘ 2011
张丽丹《祖国的花朵》&《毛毛粉丝团》 影像及声音装置 2015
张丽丹《祖国的花朵》&《毛毛粉丝团》 影像及声音装置 2015
谭奇&康妮可《蒸蒸日上-上上》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谭奇&康妮可《蒸蒸日上-上上》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薛雷《猫地铁》音乐动画 2‘19’‘ 2013
薛雷《猫地铁》音乐动画 2‘19’‘ 2013
张婧《饥饿游戏》手绘动画 3‘40’‘ 2014
张婧《饥饿游戏》手绘动画 3‘40’‘ 2014
苗晶&刘唱&甘健《无限》影像装置 8‘11’‘ 2014
苗晶&刘唱&甘健《无限》影像装置 8‘11’‘ 2014
马腾飞《无情:一系列作品》电子媒体 4‘15’‘ 2015
马腾飞《无情:一系列作品》电子媒体 4‘15’‘ 2015
曹澍《不可数名词》三屏动画装置 5‘42’‘ 2014
曹澍《不可数名词》三屏动画装置 5‘42’‘ 2014
余果《一块广场石》双频影像 6‘31’‘ 2014
余果《一块广场石》双频影像 6‘31’‘ 2014
叶秋森《三联画》影像装置 4‘42’‘ 2015
叶秋森《三联画》影像装置 4‘42’‘ 2015
白云泽《远方的风》视频装置 16‘ 2012
白云泽《远方的风》视频装置 16‘ 2012
钱泓霖《体内冥想》机械装置 2015
钱泓霖《体内冥想》机械装置 2015
钱泓霖《体内冥想》机械装置 2015
钱泓霖《体内冥想》机械装置 2015
易雨潇《行走》单频动画 6‘30’‘ 2013
易雨潇《行走》单频动画 6‘30’‘ 2013
光物质实验室:周戭、王跖、韩柯《孤独的失眠者二》互动装置 2015
光物质实验室:周戭、王跖、韩柯《孤独的失眠者二》互动装置 2015
光物质实验室:周戭、王跖、韩柯《孤独的失眠者二》互动装置 2015
光物质实验室:周戭、王跖、韩柯《孤独的失眠者二》互动装置 2015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国际动画工作坊《对素数的逻辑》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国际动画工作坊《对素数的逻辑》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国际动画工作坊《对素数的逻辑》​
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国际动画工作坊《对素数的逻辑》​
洪启乐《手机创作》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洪启乐《手机创作》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 2013
苗颖《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单频影像 尺寸可变 2014
苗颖《好爱,感觉不会再累了》单频影像 尺寸可变 2014
ON SPACE《十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尺寸可变 
ON SPACE《十秒影像展:像博尔特一样快》尺寸可变 
王维思《神秘地球和年轻人》单频动画 7‘07’‘ 2011
王维思《神秘地球和年轻人》单频动画 7‘07’‘ 2011
谢承霖《低头族》单频动画 2‘47’‘ 2015
谢承霖《低头族》单频动画 2‘47’‘ 2015
灵泛工作室《涂手:十万喵星人计划》互动应用与图像
灵泛工作室《涂手:十万喵星人计划》互动应用与图像
灵泛工作室《涂手:十万喵星人计划》互动应用与图像
灵泛工作室《涂手:十万喵星人计划》互动应用与图像
何情《无题》视频装置 2009
何情《无题》视频装置 2009
何情《无题》视频装置 2009
何情《无题》视频装置 2009
陈小文《“上帝不会是疯了吧!”》鸟、鸟笼、苹果手机、视频、电脑 2015
陈小文《“上帝不会是疯了吧!”》鸟、鸟笼、苹果手机、视频、电脑 2015
王懿泉作品现场
王懿泉作品现场
吴祥《交流》单频影像 5‘24’‘ 2015
吴祥《交流》单频影像 5‘24’‘ 2015
张文超《快捷风景计划》交互程序与动画 尺寸可变 2014
张文超《快捷风景计划》交互程序与动画 尺寸可变 2014
费俊&朱迪思·道尔《姿态云-姿态墙》互动装置、数字版画 尺寸可变 2013
费俊&朱迪思·道尔《姿态云-姿态墙》互动装置、数字版画 尺寸可变 2013
张兆弓《校园时代》电脑游戏 尺寸可变 2008
张兆弓《校园时代》电脑游戏 尺寸可变 2008
“人人都是策展人:一次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策展的众筹项目”,观众参与现场
“人人都是策展人:一次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策展的众筹项目”,观众参与现场
薛承林《物质访问》三频影像 3‘25’‘ 2012
薛承林《物质访问》三频影像 3‘25’‘ 2012
黄文亚《“见何见”》影像装置 2014-2015
黄文亚《“见何见”》影像装置 2014-2015
邱宇《声之味》音频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邱宇《声之味》音频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马秋莎《虹》单频录像 3‘34’‘ 2013
马秋莎《虹》单频录像 3‘34’‘ 2013
易连《冬眠》双频影像 2014
易连《冬眠》双频影像 2014
盛洁《沙男》单频影像 12‘55’‘ 2014
盛洁《沙男》单频影像 12‘55’‘ 2014
刘诗园《视觉的边缘》单频影像 6‘ 2013
刘诗园《视觉的边缘》单频影像 6‘ 2013
关印《源点》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关印《源点》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靳军《2015未来之光》三频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3-2015
靳军《2015未来之光》三频影像装置 尺寸可变 2013-2015
李菲《绅士们》单频手绘动画 5‘54’‘ 2015
李菲《绅士们》单频手绘动画 5‘54’‘ 2015
马刚《超级虚拟秀》电子媒体装置 2006
马刚《超级虚拟秀》电子媒体装置 2006
缪晓春《无中生有》三维影像装置 14‘ 2011-2012
缪晓春《无中生有》三维影像装置 14‘ 2011-2012
王成良《远程药丸》交互装置 尺寸可变 2012
王成良《远程药丸》交互装置 尺寸可变 2012
张小涛《三千世界》三频动画 尺寸可变 2014
张小涛《三千世界》三频动画 尺寸可变 2014
《Gentlemen》动画影像 5‘54’‘
《Gentlemen》动画影像 5‘54’‘
马仕骅《声音图景》交互式多媒体装置 7‘ 2015
马仕骅《声音图景》交互式多媒体装置 7‘ 2015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集结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拥有专业的市场分析和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