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感官”落地蔡锦空间:一场关于新媒体艺术的对话与实验
7月3日在蔡锦空间落地的群展“夸克感官”中,7位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的新晋艺术家,在他们的老师、系主任刘姝铭的策展下,展开了一场全息的、数码的、虚拟的、交互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与新场域的碰撞和对话。


刘泽 《无声钢2.0》 数据装置 2021,蔡锦空间

白梦影 《傀儡的舞蹈》 交互装置 2022,蔡锦空间
正如策展人刘姝铭所说,“夸克”是一个物理名词,是物质世界构成中的最小单位,它寓意着运动、转化、相互作用、它刹那生灭、且不可见。这种物理学上的经验在媒体艺术的创作语境中同样生效。

白梦影 《傀儡的舞蹈》 交互装置 2022,蔡锦空间
在798艺术园区的老楼内,这个原本充满工业文明记忆的空间,已被各种交互体验、具有炫目的声光电感官属性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填满。过去空间里工业时代的代表——巨大碾压机被天美毕业生刘泽的数据装置《无声钢2.0》实时投影上了信息时代的弹幕文字,而左上方的屏幕通过中文电码表和二进制算法将弹幕文字进行了转码,好像历史与时代变迁的物质产物所积累的精神性内涵也在大众视野中的虚无化。在它一旁如同科技化“提线木偶”一样被观众牢牢掌控的交互装置《傀儡的舞蹈》,则是天津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在读白梦影今年的作品。


朱翌潇 《完美的我》 装置 2022,蔡锦空间




张澜涛《亻2.0》交互装置 2022 ,蔡锦空间
生活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进程里,几乎所有的生命体,所有的原生业态都在或被迫或主动地迭代。而媒体艺术语境中的艺术实验和理论研究亦在经历被多元化重新定义的变革。


崔笑梒 《本不该存在》 影像装置 2022 二次创作,蔡锦空间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本科在读的朱翌潇,就以 2022年创作的装置作品《完美的我》,探讨基因编码革新人类社群的社会问题。而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张澜涛,同样以身体、身份为切入点重新对未来科技伦理等问题进行思辨,制作了指代人的机器仅保留视觉感官与骨骼的交互装置。在读研究生的崔笑梒,则从校园里的《大学军事教程》这本书获得灵感,将书中令人窒息的字眼进行消解替换本来存在的音符,融入到一首关于和平的歌曲中。


于清湛 《竞争》 交互影像 2022,蔡锦空间
“这一代年轻的艺术家用新媒体的载体去鉴别自我与这个时代的关系,他们不是在炫技,而是在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则来自于他们所处场域里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建立更多思考空间,进入‘夸克’这个系统。”策展人刘姝铭如此评价这群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移动媒体艺术系90后甚至00后艺术家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王誉 《第四张床的温度》 交互装置 2020,蔡锦空间
与关注当代艺术语言在游戏语境中的运用,开发了一款现代人生存境遇为题材的实验性游戏的于清湛不同。而毕业生王誉的整个研究生阶段都在研究新的材料与人关系,最终在客厅一样的空间里他摆放了一张可以保留人温度的沙发。

王誉 《第四张床的温度》 交互装置 2020,蔡锦空间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