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勒新春双个展 材料玩味的中西碰撞
新春伊始,麦勒画廊以中西组合的方式推出来自爱尔兰的Brendan Earley的“In the Midnight City”以及来自云南大理的年轻艺术家李钢的个展“侧棱”。两位艺术家均以不同的材料表达各自的所思所想,但风格迥异,前者运用工业材料表现艺术家个人心目中的城市景观,后者则以自然材料为媒介表现其观看人生的角度和方式。
“In the Midnight City”是Brendan Earley于去年8月至11月间在北京驻地创作的一系列雕塑和绘画作品,有用荧光灯、钢材、塑料绳、滤光纸等现成品组合成的《午夜人》、《日以继夜》、《光线》等雕塑作品;也有用毡头笔绘制的《我等待入睡》、《午夜之城》等抽象作品。但或许因为文化差异的缘故,观众对艺术家所表达的城市感受存在隔阂,难以产生共鸣。
而另一展厅所展出的“侧棱”对中国观众而言则要亲切得多。他的创作者李钢虽出生于1986年,但这已是他第三次在麦勒画廊举办个展。与前两次个展相似,此次展览依旧延续了对材料的探索,集中在木头、麻绳、鹅卵石三种自然媒材上。但李钢表示,他是先有想表达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是他在社会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去寻找适合表达概念的材质。三组作品代表了李钢近两年对“关系”这一概念的思考。作品《念珠》便形象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注释,他将一棵完整的死树的各分支节点打磨成397个球体,借此比喻转折时出现的不同际遇——从出生开始以家庭为基础不断拓展的人际关系,正是这些不同的际遇组成了人完整的经历。而之所打磨成圆形,是因为去掉棱角之后,也随之去掉了附加的概念,没有约束。另一组以手工编织的麻绳作为画布的绘画作品,是李钢对媒介放大的一次尝试——在放大的媒介上绘制放大的图像,有放大的列宾《托尔斯泰像》的局部、伦勃朗某幅画中的一撇“小胡子”或者某幅作品中的一把绿色的壶。最后一组固定在一面墙上,看上去像骨头的作品《嵴》,则是李钢对距离感的一次物质化呈现。两个鹅卵石之间的高点用云石胶连接起来,将纯自然之间的距离具体化。在将感性尽量理性化后,正如这三组作品所提示的,“侧棱”恰恰是李钢对相对的、相似的、模棱两可关系的含蓄表达。
而另一展厅所展出的“侧棱”对中国观众而言则要亲切得多。他的创作者李钢虽出生于1986年,但这已是他第三次在麦勒画廊举办个展。与前两次个展相似,此次展览依旧延续了对材料的探索,集中在木头、麻绳、鹅卵石三种自然媒材上。但李钢表示,他是先有想表达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是他在社会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去寻找适合表达概念的材质。三组作品代表了李钢近两年对“关系”这一概念的思考。作品《念珠》便形象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注释,他将一棵完整的死树的各分支节点打磨成397个球体,借此比喻转折时出现的不同际遇——从出生开始以家庭为基础不断拓展的人际关系,正是这些不同的际遇组成了人完整的经历。而之所打磨成圆形,是因为去掉棱角之后,也随之去掉了附加的概念,没有约束。另一组以手工编织的麻绳作为画布的绘画作品,是李钢对媒介放大的一次尝试——在放大的媒介上绘制放大的图像,有放大的列宾《托尔斯泰像》的局部、伦勃朗某幅画中的一撇“小胡子”或者某幅作品中的一把绿色的壶。最后一组固定在一面墙上,看上去像骨头的作品《嵴》,则是李钢对距离感的一次物质化呈现。两个鹅卵石之间的高点用云石胶连接起来,将纯自然之间的距离具体化。在将感性尽量理性化后,正如这三组作品所提示的,“侧棱”恰恰是李钢对相对的、相似的、模棱两可关系的含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