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日本波普艺术教父亮相广州K11,一部色彩斑斓与神秘奇幻的内心史

作者:张朝贝 2018年6月19日 资讯展览
6月15日,田名网敬一(Keiichi Tanaami)作品展于广州K11正式拉开帷幕,这位前卫艺术先驱、日本波普艺术教父也于开幕日亲临现场。这是今年3月份开始试营业的全新的艺术文化地标——广州K11的首个国际艺术大展,亦是现年82岁的田名网敬一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代表作品的首次呈现。
 
四十余件多样媒介作品分布在chi K11艺术空间的四个展厅,包括田名网敬一1960-1970年代创作的油画、版画、拼贴和雕塑作品、1980年代“生与死”主题的系列作品、2010年以来的大尺幅架上绘画,以及家具设计和雕塑等作品,呈现了艺术家各个时期和阶段的创作面貌。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无可回避的儿时与战争记忆
在现场采访过程中,田名网敬一数次提及儿时记忆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我今年已经82岁了,在我这么长的人生中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和回忆,于我而言更感兴趣的不是现在此刻外界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我过往的回忆,这些成为了我创作的灵感源泉。”

对于1936年出生的田名网敬一来说,战火几乎漫延了他的整个童年时期,记忆——尤其是创伤性的个人经历,是田名网敬一不断探索的创作主题:“这些恐怖的印象和回忆,对我造成了强烈影响,当我寻找自己创作源泉和灵感来源时,总是向自己的内心和回忆进行挖掘。”儿时祖父饲养的金鱼在战火中鳞光闪耀的画面,以及当时对战争的恐怖体验,激发着他将惊怖转化为想象与艳丽的色彩,并成为其作品的主要元素之一。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二战尾声美军对东京的轰炸之后,对日本进行了文化管制,在电影院上映都是宣传美国的电影,充斥着金发美女、西方富裕生活、英雄主义等极具意识形态意味的情节短片。我们不难从他日后的作品中寻找到这些视觉符号的影响:如卡通人物、1960年代西方广告女郎、日本传统玩具等。他在1970年代初创作的波普风格的动画,融合了手冢治虫和迪斯尼等元素,而以玛丽莲.梦露、约翰.列侬、小野洋子为主题的作品也广为人知。

因此,满身“流行元素”标签的田名网敬一,绝非简单的一个“流行艺术家”所能概括。
《金鱼》,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金鱼》,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常磐松(C)》,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常磐松(C)》,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带着“泥腥味”的日本波普艺术
1968年,田名网敬一曾到美国,参观了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工作室,并接触到安迪·沃霍尔大胆前卫的作品,这无疑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1980年田名网敬一又来到中国,观赏了松鹤图、波涛金龟图、蓬莱仙山的日出、明月寿星图等中国传统艺术,并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明月、波涛、金鱼成为其作品中对极乐世界构筑的重要元素。

因此谈到自己的“波普艺术”时,田名网敬一坦言道:“欧美波普艺术是非常明快的,画面内容构成也是比较简单,但是日本波普艺术(有本土的一些东西),我可以形容其具有一种泥腥味。”策展人刘秀仪认为:“田名网敬一提过其创作深受罗伊·利希滕斯坦与安迪·沃霍尔影响,但他对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图像学研究,始于他与这些西方波普大师’相遇之前。江户年间的大众手工艺’立版古’、昭和年代街头巷尾盛行的日式拉洋片’纸芝居’,还有日本传统商标等面向普罗大众的文化产物,在田名网敬一的作品中可见端倪。他的作品并非单纯地挪用大众文化符号,当中体现的是个人生命轨迹与社会集体审美意识的交织。”
《不要再有战争_3》,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不要再有战争_3》,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来自创伤经验的生死思考
1981年,45岁的田名网敬一罹患胸膜炎,同时,他的创作作品也开始探索“生与死”的主题。田名网敬一谈道:“医院每天给我使用完药物会在半夜发高烧,我就会在床对面的白墙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幻觉、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透过医院的窗户可以看到窗外的一棵松树,窗的形状就好象画框一样将松树框住。夜晚路灯照射在松树上,我会产生幻觉那棵树开始扭曲变形倒在房子上,那种扭曲的形象就像达利扭曲的时钟,这种扭曲的意象开始跟我的幻觉结合在一起,产生这样独特的画风。”

病痛的困扰、濒死的体验和药物所产生的幻觉,被艺术家转译为枝干扭曲的松树形象,屡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正如刘秀仪的评论:“田名网敬一的作品中有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都来自他的创伤经验,与其说是自我疗愈,不如说是重组回忆。”
《镜面》,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镜面》,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如今,82岁的田名网敬一仍然活跃于当代艺术、平面设计、插画、电影等多个领域,从容地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创作激情与艺术生命力。而那些波普的、流行的、斑斓的元素背后,隐藏的无疑是田名网敬一长达半个多世纪艺术创作的内心史。
Keiichi Tanaami 田名网敬一,Photo by Keizo Kioku ©Keiichi Tanaam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Keiichi Tanaami 田名网敬一,Photo by Keizo Kioku ©Keiichi Tanaami.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Q&A问答部分
Hi:尽管你的作品色彩斑斓,但是似乎始终无法摆脱与战争有关的恐怖记忆,它是创作灵感还是困扰呢?
田名网敬一:其实我对战争并没有恐怖的记忆,因为我当时太小了,只是看我母亲的表情才知道这可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美军轰炸之后,整个城市变成了焦土,街上有很多人的尸体,母亲总是会捂住我的眼睛,我对战争最初的理解是来自于亲人的这种直观的反应。这些过往的个人经验非常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每每谈到“恐怖感”时,这些画面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而我将这些记忆以不同的符号呈现在作品中,这是我不断对记忆重组的过程。
《身体装飾》,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身体装飾》,田名网敬一,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NANZUKA
Hi:你的创作多于记忆有关,并且主要是战争所带来的记忆,金鱼和光束是早期作品中最常使用的素材,这两个意象为何会对你影响如此之深?
田名网敬一:我的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还是金鱼,小时候,祖父养殖金鱼,院子的池塘中总是有很多金鱼,金鱼是人们为了自身的需求改变了鲫鱼而来,而日本的金鱼是在几百年前由中国传入的,所以这一点上也和中国文化有所联系。金鱼之所以在我的作品中非常重要,是因为在我4岁的时候经历了美军对日本进行的轰炸,当时我们一家人为了躲避战火的袭击而躲在祖父养殖金鱼的池塘前的防空洞中,当美军在投放的炸弹之前会先投放照明弹以确认地点,照明弹会照亮周围的事物,我在火光中看到金鱼的鳞片折射出来的异样的光芒,年幼的我并不知道战争为何物,只是觉得那些光怪陆离的色彩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而“光”带来了金鱼鳞片的反光,因此在我的作品中,总是会有很直接的光束,而在近期的作品中,我将玻璃碾碎,粘贴在画面中,那么在观看的时候,每一个玻璃的碎片都会带来一束光,而这些光线会照耀在不同的角落,好像一张光网。
Hi:1980年代你的作品有一个转变,开始思考“生与死”,据说是和你当时在重病时所看到的幻觉有关。
田名网敬一:1981年因患肺水肿,我入院整整四个月。漫长的时间中我不断地在生死之间徘徊,医生使用的药物让我每天都会在半夜发高烧,我就会在床对面的白墙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幻觉,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当时我看到很多都是达利作品中的画面,比如扭曲的时钟之类的抽象的画面。尽管在我入院之前并没有对达利的画非常感兴趣,但在我生病期间,友人带来了达利的画册,于是只要我发烧就会在墙上看到活灵活现的达利作品,这些都形成了对我艺术创作上的影响。病房的窗外有一棵松树,窗的形状就好象画框一样将松树框住。有传言说六本木名字的由来就是因为有六棵很有名的松树,而从我的病房看到的就是六棵树中最有名的那一棵。夜晚,灯光投射在树上,这棵树便显得更为耀眼。六本木也以高楼林立闻名,我的幻觉中那棵松树就好像达利的绘画一样开始扭曲变形并缠绕在周围的建筑上,也因此诞生了后来一些列作品。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田名网敬一作品展”现场(©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
Hi:你至今已经82岁,但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状态并积极尝试各种媒介的创作,是如何做到的呢?
田名网敬一:在我漫长的人生中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很多回忆,虽然我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抱持着一种关心,但我更为关心的还是我过往的回忆,这些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源泉。而这些记忆中,战争的记忆占据着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小时候躲在防空洞里,看到美军的飞机故意靠近地面上的人以达到震慑目的,飞机飞得很低,有时会直接造成地面上的人的死亡,当时的飞机还是那种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飞行员的脸的,我在他们的脸上看到了那种戏谑一般的笑容,这些记忆对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让我在寻找创作源泉和灵感来源时,总是会像自己的内心去挖掘,从自己的记忆中挖掘。
Hi:由于地域的差异,日本的波普艺术和美国的有着极大的不同,你怎样看待它们之前的差异性?
田名网敬一:欧美的波普艺术是非常明艳欢快的,总是反应他们直接看到的东西,画面内容构成也是比较简单,但是日本波普艺术有一种“泥腥味”。小时候我在日本杂志上看到上面登出介绍美国波普艺术,都是很小的,并且是黑白的,这是我最早接触到波普艺术。因为当时日本对欧美文化有一种憧憬感,但在吸收欧美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形式。
展览将持续至9月2日。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