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物体·物性 | 2020“薪技艺”国际青年学术论坛·玻璃艺术

作者:张晓雨摄影:冯世光、江颖 2020年1月8日 资讯事件
物质·物体·物性 | 2020“薪技艺”国际青年学术论坛·玻璃艺术
玻璃,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人工合成材料,其工艺在世界各地均有深厚的传统积淀,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玻璃艺术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也成为了工艺美术与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月3日下午13:30~18:00,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承办,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2020‘薪技艺’国际青年学术论坛·玻璃艺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301报告厅顺利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担任本次论坛的学术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担任学术顾问,众多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的同仁以及清华美院师生参会。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静、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张晨为此次论坛活动策划,论坛以“物质·物体·物性——当代玻璃艺术的综合表达”为主题,召集了来自中、日、捷克等国的七位艺术家与策展人,以及四位资深艺术家、批评家与行业管理者,旨在通过联络多国学者与艺术家,从时代精神与个人观念、民族与国际、东方与西方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研究并诠释玻璃艺术在当代的独特魅力与多种可能。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曾在上世纪50年代派遣教员前往捷克学习玻璃艺术设计,新时期以来,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东方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与时代同行的文化艺术,是今天每一位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方晓风教授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持人,在开场致辞中对玻璃艺术给予了深切的期许,认为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兼具历史传统与时代活力,而本次论坛正是交流玻璃艺术中外发展成果的重要契机。

学术主持方晓风教授
学术主持方晓风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担任论坛的学术顾问,他提出,玻璃是现代性最恰当的隐喻,其透明的材料属性完美地契合于现代性的启蒙(enlightenment)维度。与此同时,汪民安教授回顾了工业革命之后主客体逐渐走向对立的现代性历程,分析了现代性语境下艺术家和物的关系,即物是艺术家宰治的客体。但是,这种逻辑逐渐受到西方当代哲学家的质疑,他们关注物本身的内在性,认为物并非死寂的客体。在此基础上,汪民安教授进一步肯定了玻璃艺术自身的能动性,而本次论坛的主题“物质·物体·物性”恰好是物主动性和主体性的生动诠释。他鼓励玻璃艺术家探索人和玻璃之间相互对话的中间地带,使玻璃本身面对艺术家说话。
学术顾问汪民安教授致辞
学术顾问汪民安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分为“嘉宾演讲”和“专家评议”两个环节。
嘉宾演讲
 
“嘉宾演讲”环节共有来自中、日、捷克等国的七位艺术家和策展人。捷克贾布朗尼城玻璃与珠宝博物馆首席策展人彼得·诺威(Petr Nový)先生的演讲题目是《捷克玻璃艺术:源起与当下》,他回顾了博物馆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捷克玻璃艺术直至当下还能够享誉盛名的因素,即制作玻璃的悠久历史、始于17世纪的玻璃贸易市场、完备的教学体系、玻璃艺术家的勇敢尝试,这些优势使得捷克成为当代玻璃艺术的中心。最后,他立足于捷克当代玻璃艺术的优势,以丰富的图像资料演绎了捷克当代玻璃艺术的多样性。
 
彼得·诺威演讲过程
彼得·诺威演讲过程
天津美术学院讲师彭怡女士的演讲题目是《跨文化灯工玻璃艺术》,她回顾了自己在英国桑德兰大学的求学经历,展示了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彭怡老师积极地探索着玻璃材料的弹性和韧性,在物与物、文化与文化的转换中,生动地诠释了东西方文化对自身艺术创作的影响。
彭怡演讲过程
彭怡演讲过程
物质·物体·物性 | 2020“薪技艺”国际青年学术论坛·玻璃艺术
上海美术学院讲师王沁的题目是《物心一如——我的玻璃艺术创作实践》,他从自身十五年的玻璃艺术创作实践出发,展示了坐夏、非书、晚春、大山水、乌有园等系列作品,分享道他的创作方式并非控制玻璃,而是尝试与玻璃对话,即尊重玻璃材料本身的物性,在理解与融入的过程中,使玻璃的物性与艺术家的心性实现充分和谐。此外,他还尝试过多组艺术品牌与艺术项目,以纯粹、专注、独立的品质,致力于创造玻璃艺术的无限可能。
王沁演讲过程
王沁演讲过程
王沁作品
王沁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韩熙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筑影望境——从创作个案到方法研究》,他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艺术·成果”“艺术·方法”“艺术·生活”这三个维度。在成果方面,韩熙教授聚焦于自身大型玻璃艺术的创作经历,从玻璃本身的特性出发,不断尝试可能的突破。方法是韩熙教授艺术实践和本次演讲的核心,他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成果,在多层次的学术语境中阐释了玻璃美学的特殊性,全方位地呈现了现代玻璃艺术的研究体系。在生活方面,毕业于雕塑系的韩熙教授秉承着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尽管生活在“破碎”与“修复”之间,但是他始终在点滴中坚持着对玻璃艺术的热爱。韩熙教授还诠释了本次论坛的主题,指出“物质”即“本体”、“物体”即“维度”、“物性”即“思想”。足以见得,中国的玻璃艺术产业已初具雏形。
韩熙演讲过程
韩熙演讲过程
韩熙演讲过程
韩熙演讲过程
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究助理多田えり佳(Erika Tada)女士的演讲题目是《玻璃的动向》,她分享了自身的求学和教育经历。她在多国的玻璃艺术机构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熟艺术家的接触交流令她受益匪浅,对多田女士后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她还分享了东京艺术大学玻璃专业的教学经验,指出在培养青年艺术家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玻璃的传统,更要引导他们以多种方式去实验玻璃作为新媒介的表达。她擅长窑址工艺,尤其以帕迪威尔见长,通过艺术的组合探索玻璃的无限可能性,力图使各种材料媒介都可以成为表达思想观念的途径。
多田えり佳演讲过程
多田えり佳演讲过程
多田えり佳作品
多田えり佳作品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闫峰的演讲题目是《综合媒材的运用在创作中的语义表达》,他立足于“综合媒材”和“语义表达”进行了生动的解读,展示了多种媒材的艺术作品。同时,他聚焦于玻璃的物性,从艺术作品出发,分析了玻璃虚而不空、牢固而脆弱、坚硬而柔软、偶然却又可塑等独特属性。此外,闫峰老师还分享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实践探索,并回归于个人作品,呈现了实干与思想兼备的创作历程。
闫峰演讲过程
闫峰演讲过程
闫峰作品
闫峰作品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静副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基于文化和工艺的当代性表达》,他分享了自身在当代玻璃艺术领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思考。他将卡拉瓦乔的《酒神与巴库斯》作为导言,从玻璃艺术的独特视角进行了全新诠释。他以“自身文化”和“玻璃工艺”为基础,一方面重视文化对自身的改造和引领价值,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与自身观念相配适的玻璃工艺,在给予观者全新审美体验的同时,思考过去、感受现在、想象未来。
李静演讲过程
李静演讲过程
李静作品
李静作品
专家评议
 
论坛的“专家评议”环节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张晨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关东海,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王建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敢对青年艺术家的演讲进行了评议。
专家评议环节
专家评议环节
关东海:来势如虎的中国玻璃艺术
关东海副教授表示学术性研讨会可以促进中国玻璃艺术的繁荣,对论坛的未来表达了殷切的期许。他谈到,学院对玻璃艺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自2000年的学院玻璃运动以来,有多个院校涌现出大批的年轻玻璃艺术家,他们富有震撼力的作品已经非常成熟,对玻璃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此外,他还鼓励中国玻璃艺术家在国际上亮相,继续加强走出去的步伐。多元文化的碰撞就像一面镜子,走出去有助于更好地反观自身的传统。
关东海副教授发言
关东海副教授发言
孙永增:审视观念,复兴工艺
孙永增先生作为白盒子艺术馆的馆长,分享了自己作为艺术机构负责人的观察。他回顾了白盒子艺术馆玻璃艺术的两次国际性展览,分析当时以传统工艺见长的艺术家试图寻找当代艺术结合点,而当代以观念为主的艺术家也在试图挖掘玻璃材料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玻璃仍然有极大的挖掘空间。好的当代艺术要求作品具有对空间干预和改变的能力,在汉语中被称为“气场”,在西方语境就是“空间感”,玻璃艺术具有天然的优势。最后,孙永增先生以空间使用为尺度,点评了当代玻璃艺术发展的两种方向:它们既可以浓缩为案头赏玩的器物,也蕴藏着驾驭展览空间乃至室外环境的气场。
孙永增先生发言
孙永增先生发言
王建中:“薪技艺”中的后发优势
王建中教授认为,“薪技艺”很好地概括了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面貌和未来走向。“薪”就是薪火相传,“技”是玻璃艺术几千年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艺”凝聚着当代艺术家的思想、理念和追求。很多艺术家在作品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同时也对观众产生了源源不竭的影响,不论是审美层面、还是形式层面,都让观众有所思索。中国当代玻璃艺术是后发的,但是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年轻的艺术家应该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代生活与精神需求的作品。此外,王建中教授还指出,玻璃艺术家在寻找创作方向的同时,也离不开理论方向的探索,玻璃艺术理论与批评将助益于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建中教授发言
王建中教授发言
张敢:中国玻璃艺术家的广阔天地
 “就像在座的诸位都不是川菜大厨,但并不妨碍我们品尝川菜一样”,张敢教授以生动的比喻开场,提醒艺术家们不论使用哪种技艺或材料,人们最终欣赏的是完整的作品,考量的是形式语言与观念是否能够打动自己。尽管技艺带给世界多美好的事物,但是也会限制住人们的视野。玻璃艺术家既需要把材料本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也应该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传达情感、观念与审美判断,这将是玻璃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今天,玻璃艺术的天地是非常宽广的,材料特性仍是玻璃艺术家探索的领域。本次国际青年学术论坛推动大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有助于中国的玻璃艺术迈向世界前沿。
张敢教授发言
张敢教授发言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支持机构:
国家艺术基金

热门关键词

订阅hi邮件

订阅hi邮件

恭喜您,已经成功订阅!
HIART将定期发送最新咨询至您的邮箱,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

关于Hi艺术

《Hi艺术》创刊于2006年9月,拥有全球前沿的艺术信息、专业的市场分析、深入的人物采访内容,日常以十多个专业的栏目为架构,内容丰富而富有层次,全面而条理清晰,是极具可读性的当代艺术媒体平台。

《Hi艺术》的内容在坚持可读性基础之上强调原创性,每次都坚持为读者提供权威性的实用数据信息,并在年末总结当代艺术的年度发展概况,产生 “指标艺术家”、“指标拍卖行”和 “指标画廊”。该系列历经锤炼与市场检验,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投资的首选参考媒体。

今天的《Hi艺术》已日渐成为业内的头部媒体,在时间的累积、新老客户的实用建议以及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下,《Hi艺术》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在不断完善中,追求进步的脚步也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联系我们:

邮箱
编辑部:
info@hiart.cn
展讯邮箱:
zhanxun@126.com
招聘邮箱:
zhaopin@hiart.cn
电话
编辑部:
010-59756811
广告部:
010-59756811

关于Hi艺术

《Hi艺术》杂志创刊于2006年9月, 是一本聚焦于当代艺术的专业杂志,拥有最前沿的艺术咨资讯、最专业的市场分析、最深入的人物采访等,视角多元且富有层次, 善于把握当代艺术市场脉搏,兼具专业性、前瞻性与实用性,在目前中国各种当代艺术杂志中影响力、广告份额、发行量各指标均属于领先地位。

依托《Hi艺术》杂志的品牌优势,我们全方位拓展了新媒体资源,先后推出官方网站hiart.cn和公众微信订阅号(微信号:hiart308309),成为《Hi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布局的重要阵地。

创建于2011年的官方网站hiart.cn定位为《Hi艺术》的网络升级版本,目前也已成为当代艺术资讯网站中最主要的选择之一。《Hi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注册于2014年,是当代艺术持续发布信息最久、活跃度最高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也是目前行业内信息发布最为及时、关注视角最为多元、热点话题制作最有深度的当代艺术公众号之一,通过近多年来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拥有行业内最为精准高效的业内用户群体。

历载十五磨砺,《Hi艺术》无疑已成为业内顶级媒体。但我们始终密切把握当代艺术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艺术人群与顶级收藏家及时提供原创、鲜活、专业的独家当代艺术资讯、市场分析与收藏指南,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准的资讯服务。《Hi艺术》追求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止,我们仍在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杂志订阅热线:
010-59756811 (周一至周五10:00-17:00,法定节假日除外)
微信订阅:
微信号:hiartmimi (可享会员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