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青年英才驻留计划 12英才齐亮相一方空间
艺术家驻留/驻地艺术家项目兴盛于海外,近些年开始活跃在国内各类艺术机构,比如成都A4艺术中心、空白空间、红门画廊、C空间、杭州半野艺舍、中间美术馆的国际驻留项目、上海证大朱家角艺术馆的驻留计划、候鸟计划等等。去年底一直关注艺术家驻留计划的策展人方敏儿还专门做了一场名为《艺术全球连线——如何申请国际驻留艺术家项目》的讲座并在国内巡讲。
提到艺术家驻留计划,自然少不了艺术院校的参与,因为其意义更加特别,比如央美。3月11日下午4点“‘十指’——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英才驻留计划第六回展”在草场地艺术区的一方艺术空间开幕,展期到3月20日。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担任学术主持,葛玉君、高远、石冠哲联合策展,参展艺术家十二位:党小雨、范墨、耿雪、何志坚、嵇馨、刘冠南、马佳伟、马志勇、沈波、宋晓薇、王旭、周栋。这也是12位驻留艺术家作品的首次同台展示,此前该计划已推出五次个展项目。12位艺术家在本次集中亮相之后,将于7月月奉上完整的汇报展。据策展人葛玉君阐释,“十指”有两重意义:佛法中有“十指如林”的说法,寓意“英才如林,弘扬大法”;同时意味英才“各有所指,各有所成”。
12位艺术家及志愿者、央美领导、一方空间负责人合影
展厅入口展墙提示着12位艺术家的驻留经历、作品情况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的作品涉及油画、装置、雕塑、影像等,是艺术家们半年多来驻留期间所创作,也仅是他们创作的小部分展示。在随后的小型研讨会环节,耿雪分享了她在日本及英国期间的驻留经历,“日本的驻留有着严格的程序化,一步步‘督促’艺术家将作品完成;而在英国则会相对自由,虽然驻留期间没有完整的作品出来,沉淀之后也会有所收获,会激发一些灵感。”本次展览中耿雪的影像及相关草图名为《未完成的奴隶》,展示的是她驻留期间阶段性的创作结果而非一个“最终答案”。正如大部分艺术家反映的情况,通常来讲,艺术创作耗时会比较久,甚至一件作品诞生需要两三年之久,而且每位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也不尽相同,这的确是驻留的特点之一。区别于散兵游勇的孤军奋战,驻留艺术家们更看重团队间的配合协作,在创作之外也收获良多,比如每月一次的个展都伴随着多番思想激荡,比如如何自主组织展览、实施、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画廊等社会性机构的沟通。艺术家们称这一期计划为一个班,纵使没有教师与教材,大家都很珍惜这个集体、这次机会、这段体验。央美党委副书记、雕塑家王少军形象地将这次驻留计划类比为太空舱的减压仓,是毕业生们步入社会之前的缓解与过渡状态。
刘冠南作品
何志坚的两件影像作品
耿雪作品
范墨作品
沈波(左)、马佳伟(右)作品
周栋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英才驻留计划”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发起并于2014年实施,此第一届的驻留艺术家共12位,是从2014年美院各学科毕业生中层层选拔而出,每一位都经历了毕业作品年展、评选出优秀艺术家及作品、院系推选出艺术家名单并给予个人研究计划陈述等PK等阶段。之所以发起该计划,据许平介绍有两点原因。首先,学生们最有体会和心得的时候恰恰是毕业创作完成时期,不过又将很快踏入社会,这种情况下其创作思路很可能被中断。恰逢其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也促成艺术院校创新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央美为驻留艺术家提供部分资金(人均每月1000余元),并与西城区政府签订协议,位于马甸桥的“设计之都”为艺术家免费提供一百余平的驻留空间。
马志勇雕塑作品
马志勇影像作品
党小雨作品
嵇馨作品
宋小薇作品
王旭作品
一方艺术空间是草场地的新成员,本次展览为其第三次项目,此前曾举办“手感”及“司空见惯——关于一次造型方法的实验艺术展”(由央美实验艺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班主办)。该空间之前为一间设计公司,2014年9月改造之后投入使用,面积520余平米,建筑分为两层,改造后的空间包括一层的主空间、用于影像类作品展示的影像空间、二层搭建而出的长形区域。
空间创始人孙萌毕业于央美,他表示,一方艺术空间推出的项目以年轻艺术家为主,除了常规的展览之外,还设有艺术家驻留项目空间,在二层有一间20余平米的套间,一层另有厨房区,驻留对象以国外艺术家为主,艺术家可在此创作、生活、交流、举办展览。此外,画廊还会持续推出一系列讲座。空间的多元功能还体现在,一层主展厅未来将呈现更多跨界项目,比如已经提上日程的颇具实验性的双人现代舞活动。在5、6月,空间将迎来首位法国艺术家克劳德.伊维尔驻留,并于随后举办展览。该项目已于2014年上半年确定,除创作之外,克劳德.伊维尔还将教授古典艺术课程。克劳德.伊维尔的艺术影响了国内包括冷军、韦尔申、石冲等一批艺术家,空间也将为克劳德.伊维尔和他的这些学生们举办一场大型作品展。